那就把開頭結尾都說一下。開寶6年8月(973年),趙普被罷去宰相之職。
從他掌握大權到罷宰相之職,前後掌握大權14年,做宰相一共10年。此時距離趙匡胤去世只有三年時間。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趙普被罷相呢?
首先,趙普的權勢太盛,已經在政權的日常運作過程中變得有點扭曲,其威勢甚至有蓋過皇帝權力的嫌疑。
宋太祖雖然是一個大度優容的人,但本身也是一個英明果斷的帝王。他廢除宰相坐而論道之禮,降低宰相的地位;實行殿試,由皇帝親自掌握取士的權力;奏事時,讓中書省和樞密院使先後上奏,各不相聞,這都是為了防止宰相專權的措施。過去,由於對趙普的特殊信任,這些限制宰相權力的措施並沒有真正執行在趙普的身上。但是隨著趙普本人權勢膨脹,尤其是與樞密使李重矩結為親家(趙普長子趙承宗娶了李重矩的女兒),不能不引起趙匡胤的警惕和疑心。
而趙普本人,可能由於長年沉居下僚的緣故,性格十分強勢,同時志向遠大,剛毅果斷,能力卓絕。在政事堂裡工作,面對一班大臣,他總是能夠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面對難題也總能提出系統、深入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用堂堂正正的行政措施來掩蓋自己的一些陰謀,大膽專權,其政治影響力持續擴大,政事堂逐漸被其把持。到後來,朝廷許多官員對趙普甚為畏懼,這種畏懼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皇帝的畏懼。而地方官員見到宰相的堂帖比聖旨還要恭敬,絲毫不敢怠慢。呂中說:“普獨以天下為己任,為政頗專,所以啟德鑲父子之謗言,自是以後居正、義倫,不過方重清介自守之相爾。”
其次,在至關重要的帝位繼承人問題上,宋太祖與趙普的意見不一致。
關於繼承人,宋太祖一開始可能也猶豫過,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慢慢的更加傾向於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到後來,這個意圖已經很明顯了,但是宰相趙普卻一直屬意宋太祖的嫡長子趙德芳。在趙普看來,大宋王朝已經經過了一次非正常的權力交接,導致政權缺乏先天的合法性,絕對不允許有第2次出現類似的情況。他不但明確反對趙光義繼承帝位,而且還在日常施政過程當中與趙光義對敵,想方設法打擊趙的威望,剪除對方的羽翼,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可以說,宋太祖要想徹底確立皇弟趙光義的地位,必須先解決趙普的問題,趙普一日在朝,光義的地位就一日無法鞏固。果然,趙普一被罷相,僅僅一個月,趙光義就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徹底成為帝國第二號人物。
2
趙普到底算不算一個合格的宰相?
綜合來看,趙普仍不失為一個能力卓絕、功勳卓著的救時能臣。作為宰相,他基本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建立了一套較為公正的行政系統,選官、用人特別重視制度、流程的作用(這應該是長期基層工作帶來的習慣),且頗為愛才,“人若有才,若己有之”,積極推薦各種賢才。針對當時社會長期積累的一些緊迫性問題和複雜問題,如禁軍軍權問題、作風問題,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問題,統一問題,官吏貪汙問題,官員考核問題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並付諸實施。解除威望較高禁軍大將的兵權,重文抑武,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等許多的舉措都是趙普所倡議的。可以說,他成功地將整個大宋王朝這臺政權機器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將自己的獨特性格和獨特的行事風格(不相信人性、深刻、堂堂正正地行陰謀等)刻入了宋朝的日常政務處理中。如此一人,三百年可能都是獨一份。
自古以來,各個王朝似乎都有“興於此,必亡於此”的規律。如商朝之興,商湯以諸侯伐桀,最終亡於武王以諸侯伐紂;漢朝,興於蜀地也亡於蜀地;晉朝,興於賢臣司馬懿,亡於賢臣劉裕;唐朝,李淵在農民起義中以地方將領起兵奪權,最終也滅亡於黃巢起義之後的地方將領朱溫手上;明朝,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清朝,興於攝政王,亡於攝政王。
而大宋王朝,似乎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以權相(趙普)始,最終也以權相(賈似道)告終。
那就把開頭結尾都說一下。開寶6年8月(973年),趙普被罷去宰相之職。
從他掌握大權到罷宰相之職,前後掌握大權14年,做宰相一共10年。此時距離趙匡胤去世只有三年時間。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趙普被罷相呢?
首先,趙普的權勢太盛,已經在政權的日常運作過程中變得有點扭曲,其威勢甚至有蓋過皇帝權力的嫌疑。
宋太祖雖然是一個大度優容的人,但本身也是一個英明果斷的帝王。他廢除宰相坐而論道之禮,降低宰相的地位;實行殿試,由皇帝親自掌握取士的權力;奏事時,讓中書省和樞密院使先後上奏,各不相聞,這都是為了防止宰相專權的措施。過去,由於對趙普的特殊信任,這些限制宰相權力的措施並沒有真正執行在趙普的身上。但是隨著趙普本人權勢膨脹,尤其是與樞密使李重矩結為親家(趙普長子趙承宗娶了李重矩的女兒),不能不引起趙匡胤的警惕和疑心。
而趙普本人,可能由於長年沉居下僚的緣故,性格十分強勢,同時志向遠大,剛毅果斷,能力卓絕。在政事堂裡工作,面對一班大臣,他總是能夠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面對難題也總能提出系統、深入的解決方案,並且能夠用堂堂正正的行政措施來掩蓋自己的一些陰謀,大膽專權,其政治影響力持續擴大,政事堂逐漸被其把持。到後來,朝廷許多官員對趙普甚為畏懼,這種畏懼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皇帝的畏懼。而地方官員見到宰相的堂帖比聖旨還要恭敬,絲毫不敢怠慢。呂中說:“普獨以天下為己任,為政頗專,所以啟德鑲父子之謗言,自是以後居正、義倫,不過方重清介自守之相爾。”
其次,在至關重要的帝位繼承人問題上,宋太祖與趙普的意見不一致。
關於繼承人,宋太祖一開始可能也猶豫過,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慢慢的更加傾向於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到後來,這個意圖已經很明顯了,但是宰相趙普卻一直屬意宋太祖的嫡長子趙德芳。在趙普看來,大宋王朝已經經過了一次非正常的權力交接,導致政權缺乏先天的合法性,絕對不允許有第2次出現類似的情況。他不但明確反對趙光義繼承帝位,而且還在日常施政過程當中與趙光義對敵,想方設法打擊趙的威望,剪除對方的羽翼,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可以說,宋太祖要想徹底確立皇弟趙光義的地位,必須先解決趙普的問題,趙普一日在朝,光義的地位就一日無法鞏固。果然,趙普一被罷相,僅僅一個月,趙光義就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徹底成為帝國第二號人物。
2
趙普到底算不算一個合格的宰相?
綜合來看,趙普仍不失為一個能力卓絕、功勳卓著的救時能臣。作為宰相,他基本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建立了一套較為公正的行政系統,選官、用人特別重視制度、流程的作用(這應該是長期基層工作帶來的習慣),且頗為愛才,“人若有才,若己有之”,積極推薦各種賢才。針對當時社會長期積累的一些緊迫性問題和複雜問題,如禁軍軍權問題、作風問題,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問題,統一問題,官吏貪汙問題,官員考核問題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並付諸實施。解除威望較高禁軍大將的兵權,重文抑武,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等許多的舉措都是趙普所倡議的。可以說,他成功地將整個大宋王朝這臺政權機器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將自己的獨特性格和獨特的行事風格(不相信人性、深刻、堂堂正正地行陰謀等)刻入了宋朝的日常政務處理中。如此一人,三百年可能都是獨一份。
自古以來,各個王朝似乎都有“興於此,必亡於此”的規律。如商朝之興,商湯以諸侯伐桀,最終亡於武王以諸侯伐紂;漢朝,興於蜀地也亡於蜀地;晉朝,興於賢臣司馬懿,亡於賢臣劉裕;唐朝,李淵在農民起義中以地方將領起兵奪權,最終也滅亡於黃巢起義之後的地方將領朱溫手上;明朝,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清朝,興於攝政王,亡於攝政王。
而大宋王朝,似乎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以權相(趙普)始,最終也以權相(賈似道)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