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月讀史

    我來回答,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棉花種植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棉紡織業發展,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尤為興盛。元朝的棉紡織業,對後代棉紡織業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到了明朝,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松江仍為棉紡織業的中心。

    2、元朝海上運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後代造船業的發展。

    3、海外貿易的擴充套件。

    4、為明朝時的鄭和遠洋航行打了基礎。

  • 2 # 深雲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是北宋仁宗天聖元年發行的“交子”,然而紙幣真正在全國範圍內流通則是在元代忽必烈時期。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是一個把元朝商業推上一個歷史巔峰的人物,他在位共34年,為了發展商業,主要頒佈這些措施:

    第一、降低商業稅,忽必烈時期的商業稅一度為六十稅一,就是賺60塊,上交1塊。

    第二、開通和發展新絲綢之路,大致有3條。

    ⑴草原絲綢之路,指橫貫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的交通道路;

    ⑵綠洲絲綢之路,指從河西走廊經過中亞沙漠地帶中片片綠洲的道路;

    ⑶西南絲綢之路,指經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而到印度、東南亞以遠的通道。此外還完善了驛站制度,大型商隊則由元朝軍隊護送。

    第三、發展海外貿易,唐宋時期海上貿易已經很發達了,元朝承接南宋的遺產後,沿海地區從泉州、上海、澉浦、溫州、廣州、杭州、慶元、明州、台州、欽州等地成為海外貿易大港口,其中泉州港一躍而成世界第一大港。

    馬可·波羅在書中曾這樣寫道:

    “假如有一隻載胡椒的船到亞歷山大港或到奉基督教諸國之別地者,比例起來,必有一百隻船到這刺桐(泉州)港。

    同樣,海外貿易的範圍已經不滿足於東南亞,由於元代造船技術的進步,中國商品輸出到非洲已經不需要在阿拉伯卸貨轉口,而是跨海直達,所以埃及、北非等地也可以看見元朝商隊。

    元代史料《島夷志略》、《大德南海志》中涉及的海外貿易地點多達220個,比南宋趙汝適《諸蕃志》所記載的國名和地名多了近三十八個,可見更上一層樓。

    東西方貿易商路的貫通,讓外國的香料、珠寶和食品在中國大行其道,除了大量珍珠、寶石成了蒙古人的珍玩,就連菠蘿蜜、椰子、石榴之類的水果也擺上蒙古人的餐桌;而中國綢緞等紡織品、陶瓷(元青花)、金屬製品、紙紮、樂器、書籍,則成了西亞、非洲最頂級的奢侈品。

    隨著元朝商業貿易的發達,金銀太多太重,出現不利於遠航貿易的問題,於是出現了“中統鈔”和“至元鈔”,並全國禁用金屬貨幣。

    (至元寶鈔)

    (中統寶鈔)

    一段時間過後,元朝的紙幣甚至成了東南亞的一種通行的貨幣,頗有些“亞元”的意味。

    不過後來元朝多次實行海禁,經濟貿易被限制,且紙幣的通貨膨脹太過厲害,元朝的經濟速度迅速衰退。

    元朝內部爭鬥不斷,耗費了大量的兵力和財物,皇權更迭速度很快。新皇帝登基為了安撫躁動的部下和穩定朝政,也會大量賞賜錢財和田地,這造成了一個巨大的金錢窟窿。皇帝為了填補窟窿的嚴重漏缺,苛捐重稅,民不聊生。

    總結來說:

    元朝實行的經濟貿易措施是合乎時宜且得當的。元朝的新絲綢之路貫穿了歐亞大陸,使得貿易範圍變廣,經濟流通速度變快,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得到極大的促進。

    元朝的海上貿易也極大的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每種措施總會有利有弊,好壞相隨,例如元朝推行的紙幣政策,雖然容易攜帶貿易,但是也容易引起通貨膨脹。

    元朝的經濟貿易發展在忽必烈時期迅速發展到達了頂峰,但也僅維持在忽必烈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裡皮再次臨場換人出奇效,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