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實體店老王
-
2 # 語林秘笈
產品的定價策略有很多種,不看那個好壞,而是看哪個更適合;不要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而是要經過科學推理和實際調查來進行定價。我來談一下產品定價的幾個策略。
定價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術,才有跡可循。多個定價法總結給你哦
成本利潤定價法這個是傳統的定價策略。根據你的成本,和你想要賺多少錢才划算的定價方法,到今天很多產品也是這樣定價的。
使用者接受定價法記住,可以接受的最高價格,和客戶可以衝動的最低價格,都是可以採用的。客戶可接受範圍的最高價格,一般化妝品行業裡經常採用;可以接受範圍裡的最衝動的最低價格,一般都是日用小商品比較居多,或是淘寶天貓上的一些商品。
使用者定位基本法根據使用者的層次來進行定位,例如高階使用者,可以價格稍高或極高;使用者層面為大眾,那就親民的價格即可
階段空間定價法定價和實際售賣的價格可以不同。例如現在機票定價都不低,但是平時價格都是打折的。難道不能直接定價到打折的地步嗎?不行,因為節假日人家要恢復原價,其實就算是漲價呀。但是漲價本身客戶和社會輿論是不接受的,那就高定價,打折賣。
競品對比定價法根據你的對標企業或競品,進行一個價格上的定價策略。例如華為,低端機對標都是小米的低端機,價格就很便宜。華為的mate10的定價,就直接和蘋果趨近了,特別是保時捷版的就和蘋果X差不多了。
產品迭代定價法產品可以逐漸、緩慢的漲價,這樣就符合迭代的思維和產品升級的需要。就好比小米,現在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了對吧。就好比你家附近的餐廳,剛開業的酬賓,就便宜很多,可是一旦成熟起來之後呢,就價格很不低了哦。
品牌需要定價法為了給未來塑造品牌和技術升級的需要,需要一個價格來保證利潤,讓未來的營銷廣告費用和技術研發費用的成本回收等等。
賣點痛點定價法治療疾病的產品價格都不低,不是成本有多高,而是你的痛點有多痛。或是這個產品的賣點有多麼的犀利和誘惑。
產品稀缺定價法例如我的精語門,開課定價總是高於同行大概10-20%以上。那是因為的課程體系和我自己的教導技術在同行之間對比是緊缺的,稀缺的。
增值打包定價法這個方法在超市和零售批發那裡常見。就是搭售一個產品,價格不低,但是贈送的很多,好像很划算而已,其實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哦。
-
3 # 嘉波的10萬個情感故事
定價是營銷中比較關鍵的一個策略,但是很多人都是一拍腦門就定了,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成本價去定價格,我覺得這是不理智的。
就像一件衣服,你是用人工縫紉,別人用機器縫紉,人工2天才能製作出來一件,機器10分鐘就製作出來一件,那你說材料都相同,如果你跟別人定價一樣那不是虧本了嗎?
我認為定價應該按照下面幾條來參考。
1、稀缺性為什麼古董那麼值錢?為什麼限量的包包要比普通的貴好幾倍?這就是稀缺造成的價格差異化,從而拉高了價格。
所以,你要看你的產品是否稀缺,就是你有別人沒有,這個定價就可以比成本價高几倍的定價,當然,這還需要看第2條
2、產品對應的目標人群只稀缺也不行啊,還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受眾人群,大家對這個產品有共識
你說我自己手工縫紉衣服,一個月才能產出一件,可以說很稀缺了,但是大家都你的衣服沒有共識。
如果你是全球頂級品牌設計師,那這件衣服就值錢了
當然這些還不夠,還要看受眾人群的消費能力,你不能受眾人群是月薪2000的人,你要賣20000萬,這可能就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消費能力,那這個定價也是不合理的。
3、競品的價格接著,就要參考競品的價格,很關鍵,否則消費者為什麼要買你的呢?
4、參考產品的成本價最後才是參考產品的成本價,在定價策略上,我認為這一條是最不重要的。
回覆列表
行外人看熱鬧,行內人看門道吧,商品的價格制定是受多個因素影響,比如:原材料漲價、運費漲價、損耗,以及人工的漲跌是都有可能影響到商品價格的。但在銷售終端影響價格制定的因素卻很少,老王根據自己經驗通俗的講解一下:
(借用百度一張圖來說明下,如上圖所示)
價格如何制定?商品價格的制定一般按照行業規則來,國家也有相關的規定去參照,我們不去深究。大體上制定價格的方式就是在去除所有費用+成本之後的淨毛利,假設一件商品的成本是0.8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證該產品的利潤是0.2元,那麼再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該商品的售賣價格不低於1.0元,老王稱之為“固定利潤加價法“。
計算公式:商品利潤 =週期銷售額 - 商品成本 - 損耗費用
此外,還有一種是根據市場行情、競爭關係、庫存情況來修改商品價格的。在某些地區的銷售終端環節中,部分商品因滯銷、臨期、庫存積壓等情況出現,為了避免損失、回籠資金,那就需要將商品價格變動,透過贈送、滿減、買贈等方式特價處理,一般會維持一個成本價出售,也就是所謂的“特價”。
計算公式:售價(特價) = 原售價-利潤(不包括損耗、運費等)
統一價格/價格不統一的區別?(規範商品價格,有助於維護市場穩定)
統一價格,相信各位在購買商品時經常能看到商品包裝上寫著“統一零售價”、“建議零售價”,以及“專櫃價”的字樣,這類商品大多數一些廠家弄的。因為產品售賣終端複雜,門店與門店,商場與門店的競爭關係,如果廠家不制定統一售價,那就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對產品價格、銷量、形象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很多廠家會要求旗下代理商、總經銷、銷售終端,按照廠家指導價格銷售,如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
統一的價格就是為了規範行業亂象,旨在維護商品形象,避免惡意競爭。
(部分自採商品臨期,止損只能靠降價)
不統一的區別,有些商品是需要針對地域、消費人群、顧客購買力進行調整的。老王說個例子:在上海都知道南京路上的商品貴,有人曾說同樣的衣服,南京路上賣1萬元,出了南京路就是1000元。這變相的說明了商品價格的多變行、不統一與成本、費用有很大關係。
不統一的價格,只會受成本、庫存、季節、資金等方面的影響,本質上與統一零售價沒有區別,只不過是在止損時要消減淨利潤比率而已。
隨著網購的出現,近幾年網傳的大資料殺熟也是類似的現象,它會根據你手機的使用頻率、機型、購買習慣等進行分析,然後進行區別營銷、導購。有很多人抱怨,蘋果手機與安卓手機購買同一班次的飛機票價格差了30%。雖然這是大資料應用的一種,但也片面的證明了價格亂象、價格不統一的因素所在。
此外,商品價格的制定要符合所在地的消費水平、行為習慣、購買力等。先定位,後定價。假設我們上線一款產品,針對的是老百姓,那麼在價格方面就需要滿足老百姓的認知與購買力,那麼在產品上可能需要犧牲質量、包裝等來滿足價格低廉的需求。
假設我們定義的是中、高知,那麼在產品設計方面要滿足其感官、品味,價格方面相較於前者需要提高跟多。再比如南方的柿子在北方售賣的價格肯定區別於南方,因為運費、因為損耗是不固定的,每一批貨的成本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制定價格的時候不妨參照自己想要獲取的利潤是多少,從而制定價格。
題外話:要知道商品的變動都與利益、品牌定位、投入成本息息相關的,要知道商人是逐利的,虧本一時可以,但一直虧下去,除非這個人有病。否則他肯定會變動價格,所謂的商品價格統一於不統一,在衡量其必要性時,那就遵循一個原則:兩害相權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