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中國古代很荒唐。
10
回覆列表
  • 1 # 秦皇漢武

    古代科舉看長相這種事,的確有,不僅看長相,而且有時候還會看名字、看籍貫、看交卷速度。

    當然,這種事主要發生在殿試環節,也就是科舉三級考試當中的最後一級,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現場監考,這場考試主要定最終排名,而且授官的品階也是按照這個排名遞減的。

    比如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太宗端拱二年(989)這40年裡頭,宋朝就明確規定: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也就是你交卷快,那你就是第一。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那我瞎寫幾句就趕緊交卷行不行?當然不行,皇帝是要親自看的,如果為了交卷速度而隨意糊弄了事,是會被治罪的。

    還有題主提到的以長相來判定的,同樣在宋朝有過案例。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殿試,江西考生蕭貫和山東考生蔡齊文采相當,宋真宗在選狀元時,因為蔡齊的長相秀偉,所以選蔡齊為狀元。史載: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帝意已屬之。

    此外,北宋時期,南方考生因為籍貫問題,考試非常吃虧,因為當時存在嚴重的地域偏見,宰相寇準(陝西人)就曾公開說過:“南方下華人,不宜冠多士”。

    清朝還發生過多次考生因為名字問題而落榜的情況。

    順治年間,一位叫王揆的考生考了第一名,但順治皇帝一聽考生名字叫王揆,很快就聯想到有一齣戲叫《王魁負桂英》,名字讀音相同,於是順治皇帝心生厭惡,說了句:“是負心的王魁耶?”主考官心領神會,當即把狀元王揆貶為了三甲。

    同治年間,一位考生名叫王國鈞,殿試考了第一名,名字也很有寓意,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去歲罷杭州今春領吳郡寄三相公》:“為問三丞相,如何秉國鈞?”但慈禧太后聽到名字後,認為王國鈞音同“亡國君”,很不吉利,於是這位狀元也被貶為了三甲。

    可見,在古代,科舉考試其實是有很大的人為性的。

  • 2 # 鍛彰趣義

    明以前不太注重長相,因科取士,還是要講學術和實操能力。唐代宗年間的狀元黎逢“氣貌山野”,長相粗野,也沒妨礙他當狀元。南宋的方夢魁,庚戌科狀元,“右足跛、左目眇”。元朝的陳祖仁,左榜狀元,“一目眇,貌寢,身短瘠”。

    這些例子都說明唐宋元看臉的風氣貌似還不普及。明朝就不一樣,士子是帝國的臉面,長得不好看可不行。洪武四年首次殿試,郭翀因為貌醜丟了狀元。建文二年,胡廣因長得帥取代了王艮。正統四年,殿試初擬張和為狀元,明英宗特派貼身太監去張和的住所檢視,發現他的眼睛長翳、昏花,便將他降為二甲一名,另將英武俊朗的施槃拔為狀元。

    清朝時也是如此,還特有“大挑”的政策,就是把各省的舉人聚在一起,由禮部考試,特別順眼的,一般就破格了,陳春噓,吳敏樹,包世臣,鄭珍等人,都是如此。

    而丟狀元的情況,也不止長得不好看這一種。嘉慶要見新科進士,狀元徐開業、探花梅萬清因故沒能趕到,二人的功名就飛了。慈禧畫當年的狀元,看到初擬的是廣東清遠的朱汝珍,就不高興了,因為她恨的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全是廣東人,直接塗掉,選擇了本擬第二名的劉春霖。

    從來沒有一種考試是絕對公平的,科舉當然也如此。

  • 3 # 不言講歷史

    科舉最後一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叫做殿試。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殿試之前原擬定的狀元是王艮,可是殿試的時候,建文帝覺得王艮長的太醜,於是把他降為了榜眼。其實,王艮是冤了些,但是皇帝的邏輯是:我要每天面對這些個官員,太醜的看不順眼,總不能讓朕每天看著就倒胃口吧。

    不只是建文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開國的首次會試時,原狀元郭翀就是因為貌不壓人被降為了榜眼。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本擬定的狀元為張和,可是英宗身邊的太監說:“張和有一隻眼睛有毛病。”於是張和成了那一屆的第四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什宣佈下個月正式退役,對於他的生涯你怎麼看?特別是“三巨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