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第一要在1933年上臺就開始,跟中國簽訂合同,中國可以任意採購武器,德國以同等價格採購中國的糧食礦產作為貿易平衡,德國銀行做擔保,這樣兩國就不需要外匯,中國直接把糧食運過去就可以換武器,德國把糧食發給窮人取得支援,多餘的儲存起來,軍火和工業就有了巨大訂單。
24
回覆列表
  • 1 # 任重雛

    後勤問題是保障打贏戰爭的根本性問題。德國在二戰初期的勝利,是靠高度發達的高速公路網,這有點像一戰是的鐵路。德國進攻蘇聯,閃電戰效果不好,原因是因為蘇聯公路網系不發達,而鐵路又容易被破壞。另外一重要原因是因為德國沒有建立戰略空軍,德空軍被希特勒定義為一支配合陸軍行動的戰術空軍,沒有戰略空運能力,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說到德軍很多人都可能想到的是德軍陸軍的機械化部隊,沒錯,作為前線突擊的裝甲部隊機械化程度的確很高,但是用於後勤運輸的就非常少,後勤運輸更多的還是依靠騾馬,所以也有人稱德意志第三帝國為“騾馬帝國”,統計二戰當中德國動用了約220萬匹軍馬,甚至有流傳著“100個車廂補充後勤,有50個車廂是裝彈藥的騾馬”,不過使用軍馬運輸的主要還是在運輸物資到前線的最後一站,並不是讓馬拉完全程。

    而在閃擊西歐時,西歐完善的鐵路、公路這些完善的基礎設施也給予了德國後勤部隊巨大方便,特別是鐵路,因為鐵路的運輸能力是當時陸地上最強大的運輸工具,而且德國的鐵路標準是和西歐其他國家的鐵路標準是一樣的,德國的火車可以直接使用西歐其他國家的車軌。這樣為德國的後勤補給運輸給予了巨大的方便。但是進攻蘇聯時卻不一樣了,首先蘇聯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十分落後,而且,蘇聯的鐵軌標準和西歐國家是不一樣的,蘇聯的鐵路軌道比歐洲的寬,德國的火車是不能直接使用蘇聯的鐵軌的。後面德華人為了後勤補給不得不幫蘇聯進行鐵軌改造。

    二戰時期德國建立了完善的後勤倉庫與補給站體系,並且直接由國防軍接管。物資的運輸協調由國防軍運輸管理部門和帝國鐵路局協作完成。物資下放到集團軍的後勤倉庫時,由集團軍與陸軍最高指揮機關直接聯絡分配物資,集團軍群只管收不直接參與物資的調配。集團軍的後勤調配透過集團軍屬非建制的後勤部隊完成,並將它用汽車拉到師一級倉庫,然後就讓各師級部隊派人來拉物資,而這時師級單位以下的運輸主要就是使用騾馬來拉物資了。

  • 3 # 貔貅旗

    謝邀。二戰前期,德國實現類似集體農莊制度,即農業計劃經濟,每個農莊必須按照規定養殖、生產固定數量的牲畜和農作物,並收納一定數量到國庫以供應未來戰爭。這一時期德國基本達到食物的自給自足。但歐戰爆發後,食物供應開始捉襟見肘。因為德國的戰時供應機制不僅包括軍人還包括軍工生產的工人,加上戰爭的巨大消耗,所以在供應上更是嚴重不足。

    德軍在戰爭中主要依靠機械化大兵團作戰,後勤主要依賴汽車,由於一般車輛不像坦克無履帶,適應不了複雜的地勢,跟不上軍團的速度,大多時候還是要依靠騾馬,但供應線一長,就難以為繼,在蘇德戰爭中尤為如此。眾所周知,戰爭中的供應和運輸是頭等大事,如果運輸線較長,變數就會很多,交通、氣候、敵軍打擊等都是嚴重的制約因素,所以孫子兵法中說因敵就糧就是唯一策略,通俗的說,在佔領區獲得給養是上上策。

    從這個問題上延伸,很多人在討論二戰史時,質疑德軍不渡海打英國,而轉頭打俄國的兩線作戰是腦袋讓驢踢了。其實,這可以從給養嚴重缺乏中找到端倪,德軍佔領法國後,原本謀劃的因敵就糧目的沒達到,先不說海上是否能制勝,就算佔領農作物貧瘠的英國,用馮導電影甲方乙方中的話說就是還沒有準備好給整個歐洲提供麵包。而蘇聯的烏克蘭平原號稱歐洲菜籃子,攻克後將使德軍三大攻擊叢集得到極大的補充,補給線也會大為縮短,斯大林極力反對朱可夫放棄基輔也是不情願丟掉這一大糧倉。同理,到了1942年,德軍放棄進攻莫斯科而轉攻斯大林格勒,也是因為原油儲備不足以支撐機械化閃擊戰,必須拿下高加索油田,而斯大林格勒正處在通往油田的要衝之上,死戰在所難免,因此,普遍認為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是為徹底摧毀俄華人抵抗意志的說法有待商榷,反之,蘇軍為什麼要死守也是同理。試問,要是你是統帥會怎麼做?兵者,國之大事;糧者,兵之大事;補給,勝敗之大事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驕傲的人多還是思考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