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風別業

    謝邀,實際上題主與答主都已經很好的說明了他的失敗。王陽明到哪裡求學?根本就不是求學的概念啊!一位答主,二十一世紀的,至少是一箇中學生吧?還是不知道他割竹子的意義,那麼明朝那個時候的人不知道有什麼奇怪的呢?那麼他失敗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那時候和現在的人一個樣的是看成果,成果看成功,成功看權錢名,一行沒有撈到,就是一個傻子。

    但是,王陽明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名字得以傳世的?恰恰跟他的格竹致知有很大關係的啊!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什麼意思?他開啟了科學實驗!並得出物質是由無限小微機構成的!這給當時的自然科學多麼高大的指明航向的燈塔啊!王陽明不是學生!是學者!沒有誰能做他的老師!可是在我們這邊他落得窮困潦倒,被人恥笑,不得不棄學從軍也!

    在那邊,牛頓玩蘋果寫了萬有定律,成為物理之父,被當真理而傳頌至今。可是物質可以無限分割至少是化學之爺爺啊!

  • 2 # 禪月水清音

    格物致知有兩個重點,第一就是“格”,第二個就是“知”,這兩點跟我們平常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格”,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借用哲學的一個詞就是“分析”的,這屬於“理”的層面,就是禪宗常說的緣起性空,對於事物的分析,從而認識到事物(概念)只是“緣法”的聚會,而並不是真實的。第二層,實在“分析”的基礎上“觀”,類似佛教天台宗的“一心三觀”,觀“空”,觀“假”,觀“中”,這就是內觀。關於“知”,是內觀的結果,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最後達到“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王陽明未悟前,就是對“格”字不明白,也沒有老師教,氣凝血滯,不病才怪。可見功夫不能亂做,佛教中也有“不明本心,學法無益”之說。

  • 3 # 何處可安身立命

    王陽明很小的時候就立下了“成為聖賢”的偉大志向,但怎樣才能成為聖賢,立德、立功、立言的下手功夫在哪裡呢,王陽明心中是很迷茫的。

    如何“格物窮理”呢?父親就職的官署中有許多竹子,王陽明看到朱熹的著作中有“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一句,便和錢氏一起按照朱熹的“格物”說來下手格竹子了。

    二人每天從早到晚默默地對著竹子,竭力格其中之理。三天之後,錢氏因為疲勞過度病倒了,不得不放棄“格竹子”。王陽明覺得這是因為錢氏的身體太弱,所以更加發奮圖強、不分晝夜地全力“格竹子”。

    但格了七天的竹子之後,王陽明也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了。最後,王陽明和錢氏嘆息說:“聖賢是做不得的,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去格物。”就這樣,王陽明暫時放棄了宋儒的格物之學,轉而潛心於神仙養生之道。

    王陽明的“格竹”為什麼會失敗呢?朱熹的“格物窮理”,是對於經驗中的事物,一一窮究其理,經驗、思辨、觀察得多了,然後豁然貫通。朱熹認為,天地萬物存在總的“一理”,但分開來每個事物又都有各自之理,即“理一分殊”。

    王陽明生來富有豪氣,他不想循序漸進,希望透過“格竹”一氣呵成地立刻悟出總合天地萬物的大的“一理”,這是導致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王陽明有志於朱子學時還不到二十歲,年齡、學識和經驗都很不成熟,再加上他想直接悟出曠世大儒朱熹所說的“物之理”,由於缺乏積澱和不切實際,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

  • 4 # 立羽成翔

    王陽明年輕時,誠奉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說,相信‘’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結果,什麼都沒格到,人卻病倒了。

    其實,理只在心中,惟於心中求理。比如竹子的外形,難道不是人眼+心給到竹子的一個名相,如果沒有眼睛和心的賦予,竹子又有什麼形狀可言呢?再如竹質的堅韌,還不是觸覺+心給到的,否則,什麼又叫堅韌呢?更別說“君子之風”這些人文附會了。

    王陽明最終悟道,他一句“心本具足,無需外求”,給多少學人打開了心靈的窗戶,讓多少人走向了成功~。王陽明心學,是儒學的真命骨血,因為開示了‘’道‘’。至於朱熹的象外之談,離開了心,是為無源之水,無本之草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人拿刀逼你去傷害別人,你是選擇傷害別人還是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