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學歷史領域創作者
-
2 # 沈傾夏
一 修譜的發展歷程
家譜,本來是記載一個家族世代繁衍及重要事蹟的書,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表現,是是父系家族人物,世系的重要圖籍。目的是為了說明世系,長幼,親疏這些,提倡尊敬祖宗,和睦同族。
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修譜就顯得更為重要,是對門第的一種維護,主要由官府組織編修 。
隋唐五代之後,修譜盛行民間,出現了家家有譜的局面,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修譜被看作家族大事。
宋代,由於戰亂原先的譜大多損毀,且有相當一部分朝廷新勢力出身並不高。導致了一部分人無法準確知道自己的宗族,一部分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宗族。而且,譜的作用沒以前那麼強了,政府也不管。
儘管大家還在修譜,但它的內容已經變得模糊不清起來了,真實性越來越差。
到了明清,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修譜這種活動的普及和盛行,甚至出現了在修譜的時候把幾千萬同姓都放在一家,一個譜內包含了橫跨幾十個省的幾百個旁支的誇張景象。都喜歡跟名人沾親帶,故動不動就把本姓歷史上名人全部寫進去,可靠性越來越差。
甚至還出現了專門造假修譜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修譜最主要的目的已經和開始完全不一樣了,是為了抬高社會地位和個人聲望。
包括很多皇帝,都強行扯關係,遑論普通人。上述的問題,也不是什麼個別現象,而是長期以來都存在的。
二 怎樣評價這個行為首先,譜對於社會學,歷史學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從學術研究和科學的角度來看,修譜內容失真顯然是影響研究的。
但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這種事情為什麼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沒有衰落,反而愈演愈烈?它是有社會基礎的,使人們內心的一種認同和嚮往,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樣做,可以說是沒錯的。
最後,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修譜這個東西其實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現在很多家庭都是沒有的,在一些比較注重傳統的地方還在繼續,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大作用了,只是部分人們心中的認同。
可以說,它就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建議辯證的看待此事,做學術研究要去偽存真。不做的研究的話,正常看待就好,可以不喜歡,也不需要批判。
我曾參加過一次修譜論證會議,(本人姓胡,湘秋田胡氏曾公後裔),所參與論證宗親因其祖上是在湖廣填川時由麻城遷貴州,遷貴州後數代繁衍,分支較多,無譜諜論證世系,在修譜時,該支宗親僅憑部份祖上口傳資訊,在修譜時就認定宋時大儒胡安國為其始祖,但據我在考證本支世系時查閱的資料,胡安國與湖北麻城根本沾不上邊,且與其祖上的資訊也靠不上,修譜本是分清世系,防糾患伯仲,讓後輩知其根源,家有譜如國有史,凡事應講個實事求事,但像這種未經考證,且牛頭不對馬嘴的認祖行為真的好嗎?
回覆列表
幾年前,在我第一次回家鄉時就發現,我們村的鐘氏族譜比較混亂,我是做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對古代人口的發展與分佈有些認識,我們村的族譜錯誤在於從立居地與現在的輩數年份不相符,按理應是三十年一代人才接近,但二十年都不到就三十多代人了,顯然不靠譜。
不符合實際的族譜,會貽誤子孫的啊。就比如先前的福建 汀州鍾氏族譜,說什麼“陸戎平亂、許由添油、同朝為官、尚公天葬、陰兵抗金、一門十三進士”等等,都是那些胡編給子孫的故事!以至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等鍾氏族譜都照搬“汀州譜”,“烈公”“賢公”“逵公”“尚公”“四友公”“天柱公”等鍾譜“名人”,汀州譜上這些名人在任何史、志上都找不到有其記載,更不要說是考古文獻了。
為了正本清源,我反覆去各地尋訪,從南走到北,又從東走到西,最近才在侄兒們的幫助下,到幾百公里外的翁源牛頭嶺大鐘屋找到始祖。我們反覆校對,雖然兩地族譜有出入,但主要遠祖和年代都對,因此我們能肯定根我們鍾氏根源出自這裡。
掩卷沉思;我們常說國有史、家有譜,如果我們修譜未經考證,胡亂將姓氏血脈和歷史名人扯上關係,或誇大先祖如何顯赫,那真是對祖宗大不敬,貽誤子孫甚至被人認為“這人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