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稀罕what65781744

    直接原因:

    一、三國當中,魏國獨大,其實力遠勝另外兩國,所以,歸則必歸魏。實力說話。

    二、司馬家族竄權,獲得了最終勝利果實。這主要是司馬懿打下了好基礎,兩個兒子也很爭氣,穩定住了局面,最後孫子成正果。

    根本原因: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是綜觀上下五千年得到的結論。

    三國時期,分到及至,則必以合為結束。

    合完多年後,還會再分(南北朝,五代十國),分完還是再合。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 2 # 明朱244

    司馬家族竄權,獲得了最終勝利果實。這主要是司馬懿打下了好基礎,兩個兒子也很爭氣,穩定住了局面,最後孫子成正果。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是綜觀上下五千年得到的結論。

    三國時期,分到及至,則必以合為結束。

    合完多年後,還會再分(南北朝,五代十國),分完還是再合。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 3 # 小郭蟈剪輯

    《三國演義》開篇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大勢,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董卓亂政”的189年到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的280年,歷經近百年的戰亂,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希望結束戰亂。三國歸晉是歷史潮流,是順應民心的。但司馬氏並不是晉統一中國的直接原因,他們只歷史的順應者和推動者。當時三國之中就軍事,經濟,人口來講,只有魏國有能力完成統一,司馬氏是攫取了曹氏在魏國的權利和地位,利用曹魏的力量完成的三家歸晉的歷史使命。

    為何只有晉(曹魏)才有能力結束三國分治的局面要在經濟,政治,軍事方面看。

    經濟上:

    在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就認識到生產和人口的重要性,由於戰亂的原因人口急劇減少,經濟凋敝,曹操針對當時的情況在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恢復生產;在經濟收入上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制,大力發展手工業生產。在鄴、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加大了國家在財政上的收入;同時抑制大地主地方豪強的勢力,增強人民生產的積極性。由於魏國在恢復生產和人口方面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政策和方法。到263年魏華人口4432880,軍隊430000;同期的蜀華人口為1082000,軍隊100000;吳華人口2562000,軍隊230000。從數量上魏國就佔有絕對的優勢,這也是為晉統一三國奠定了基礎。

    政治上:

    曹魏在政治上抑制地方豪強的勢力,掃除漢代以來的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和地主人物參加政權,特別是魏文帝時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在制度上承認了一般士族做官的權利。

    軍事上:

    由於曹魏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正確做法,其軍事力量在當時三國中是最強的。在曹操擊敗北方袁紹,袁術,同時又北征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勢力,在南方擊敗劉表等軍閥,中國北方被曹魏統一。在軍事上進行改革,建立在中央世兵制,確立士兵的職業化,讓士兵單獨建戶籍,以保證兵源。同時為了和地方勢力的平衡在地方建立州郡領兵制。(這種制度在當時又積極的意義,但也為以後晉中央在和地方的角力中一直處於劣勢的原因之一)。這些措施讓讓魏晉有穩定的兵源,讓這些士兵可以專心的訓練和生產,從而提高戰鬥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說明不管是司馬氏,還是曹氏在當時曹魏所建立的經濟和軍事的基礎上,都可以完成的。司馬氏三代只是在用曹魏的路線完成了晉統一三國的大業。司馬氏透過曹魏的內部鬥爭取得了政權,透過和地方的世家門閥的合作取得的,這也為以後兩晉南北朝的四百年亂世埋下了禍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的朋友不理你了,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