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fkbs-lt
-
2 # 仁依生
這話問的,中西醫都要對症下藥。
醫生檢查了,透過症狀分析判斷,根據病因下藥施治,叫對症下藥,有的藥是緩解消除症狀的,有的藥是消除病因的。
-
3 # 純鈞LHGR
對症的前提是辨證。明辨病性、病勢,根據患者的情況,及其表現的不同症狀,因病因人而對症用藥。如氣虛者可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等益氣藥;血虛者選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等養血藥;而陰虛者可選用生地、枸杞、石斛、玉竹、女貞子等滋陰補腎藥;陽虛者可選用鹿茸、巴戟天、仙靈脾、蛤蚧、補骨脂等助陽益火藥。
症狀歸症狀,感覺歸感覺,怎樣用藥,不是靠感覺說話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中醫的望、聞、問、切來綜合分析。
辨病:就是在眾多的疾病中,辨明屬於哪種病,這是看病的第一步,也是醫生治病的常規,只有明確診斷,根據病的特定病因、病理本質治療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辨證:是利用中醫的四診方法,綜合各種表現,透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整理,認識疾病發生的病因病機、病變的部位、病情的寒熱、正邪的盛衰,以及發病過程中的傳變、轉歸、氣血臟腑間的關係,為醫生用藥提供依據。
辨人:就是因人制宜。疾病的發生和形成是由多種因素作用於人體,又隨人體的特異性而呈現一系列複雜反應的結果。如人的稟賦有厚薄,體質有強弱,性情有剛柔,生長有南北,年齡有老少,性別有男女,感邪有輕重,對藥物的反應有不同等等,都是產生不同見證的因素。因此,分析具體患者的情況並加以治療必然更貼切、更準確、更有效,承認疾病的共性,又強調患者的特殊性個性,就必須辨人。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術體系的核心。中醫講究天人合一、辨證施治,就是注重人、時、事的統一與有機結合。雖然患同樣症狀,但因個人體質及飲食等方面的差異,醫生給開的藥方也可能不一樣。誠如古代一醫生所認為的“古方施之富貴人多驗,貧下人多不驗”,而“俗方施之貧下人多驗,富貴人多不驗”。這都是由個人體質差異及飲食習慣不同造成的。
診斷要明確所患疾病及所屬證候,把辨病與辨證結合起來。透過辨別病證,認識疾病的本質, 即所謂“辨證求因”。知道了病因,症狀,然後才有用藥的依據。中醫的證與辨證問題,無論是單一的證或是複合的“證組”、“證型”在實際臨床使用中都是具有通用於各種疾病或是通用於一部分疾病之中的性質,具體到使用現代疾病診斷中亦有很多這種情況。要對病人作出明確的診斷,就必須在客觀存在的疾病現象中挑選出能從某一側面反映病人所患疾病本質的一些特徵性現象,作為診斷的依據,作為用藥的依據。
-
4 # 靜淨養生
能解決問題的藥就是對症的藥,所以才會有“對症下藥”這個詞。我們找醫生開藥是為了解決身體出現的問題,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看病。中醫看病開藥是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再根據症狀進行辯證論治才能開出處方。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千人千方的原因。所以要想知道是不是對症的中醫,第一必須是找有經驗的中醫大夫看診開方;第二中藥材必須是優質藥材;第三必須遵醫囑;第四自己細心感受病情變化,及時和大夫溝通。
-
5 # 京城名醫張一趟
對症不對症,藥後才知道,中醫理論一半不如放屁。關鍵是用藥,比如治療麻疹,教材上的統統是放屁,三味中藥洗澡,一天就好,不用辯證,不用加減。專打中醫大師的臉。
中藥治療痢疾一天好病,教材上純是扯蛋,一個小方,藥不過十味,重不過半斤,一天好病,什麼名方治不好病,都是扯淡。
中醫辯證,三歲小孩都會,關健是一劑好病,一劑見效,做不到都是騙子。
吃藥就是為了好病,不是聽你瞎白活的,但是,病人就愛問病因,真是傻子二百五,知道病因,病會好嗎?呸,不就是聽瞎白活嗎?
回覆列表
如果找中醫大夫開藥,首先中醫大夫得先摸脈,看舌苔,之後問患者有什麼病的症狀,再之後中醫大夫根據你的病情,確定開對症的中藥,我親有體會的,中醫辨證施治,對症下藥,療效顯著,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