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業餘歷史學家
-
2 # 歷史天天談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流亡在外,備受冷落。至楚國,楚成王以國君之禮相待,奉若上賓。
一日,酒席宴前,楚成王問重耳,他日倘若回到晉國,當如何回報。重耳言,他日若得返晉國,晉楚兩軍交鋒,當退讓九十里。
此後,重耳果然得以回到晉國,繼承王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德才兼備,治國有方,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漸漸的變得強盛起來。
當時,天下最強的兩個國家就是晉國和楚國。晉文公想要成為像齊桓公那樣的霸主,就必須戰勝楚國。
恰逢楚國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攻打宋國,宋成公前來求援。
晉文公意識到這是一個戰勝楚國的大好機會,遂起兵援宋。
楚將成得臣欲與晉軍正面交鋒,引軍前往晉軍營地。卻不料晉文公為了兌現當初的諾言,竟不戰而退。
誤以為晉軍膽怯的成得臣,一路追擊不止。直追了九十里,晉軍停住方才稍息。
兩軍陣前,晉文公直言不欲與楚君交戰,履行當初的諾樣,退避三舍,但楚軍緊追不捨,也就只好一戰了。
晉軍一路退避,看似狼狽,不堪一擊。更增添了成得臣的輕敵之心,立刻指揮軍隊衝陣殺敵。
卻不料晉軍早有準備,楚軍被打的落花流水,四下奔逃。逃得生路的成得臣自感無顏面對楚王,便自殺了。
縱觀整起事件,晉軍是救援宋國的正義之師,楚軍則是向宋國施暴的侵略者;晉軍信守承諾,楚軍有背義之嫌;晉軍主動退避,雖看似狼狽,實則早有準備;楚軍連番追擊,雖表面居上,實則疲憊不堪。
與其說楚軍之敗敗於將軍的驕縱輕敵,倒不如說這場‘城濮之戰’是晉軍精心策劃的一個陷阱。
晉文公(前697,一說前660—前628),姬姓,名重耳,生於曲沃(今山西聞喜),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君(前636—前628),晉獻公之子,晉惠公之兄,傑出政治家、外交家。春秋時代第一強國的締造者,“春秋五霸”之首。
今天的成語“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讓、忍讓和迴避,以求避免衝突。在古代,一“舍”即為30華里,3舍是90華里,“退避三舍”大約是退了近百華里呢!現在說:“見到那個傢伙呀,誰也會退避三舍。”當然,這是指遠遠躲開(那傢伙)的意思。 此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而其主角就是晉文公重耳。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驪姬就藉機讓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兒子做太子。但晉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並要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的幫助下,在外躲避12年,幸保不死。
有一天,楚王半開玩笑半當真地問重耳說:“如果公子將來回國當了國君,想要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說:“男女僕人、寶玉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遍及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 楚王笑道:“即使這樣,總得拿些什麼來報答我吧?” 重耳回答說:“如果託您的福,他日我若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三舍。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較量一番。”
後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而且真的同楚王在戰場相遇了。晉文公並未食言,而是信守諾言,主動退避三舍以報楚王。透過這件事情,足以看出晉文公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處事態度。這些都是值得弘揚與繼承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之不斷髮揚光大。
這場戰爭,就是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 當晉軍將部隊退避三舍,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附近後,方才停駐下來,佈置好陣勢。準備迎接新的戰爭,以逸待勞,養精蓄銳,一舉擊潰楚軍。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就想停止進攻,為了以防不測,加上楚軍長期征戰,疲憊不堪,鬥志低沉,只能修養生息。可是主帥成得臣卻並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緊追到了城濮,跟晉軍咫尺以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了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咱們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雙方剛開始交手,晉國的將軍便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使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但誰知這只是晉軍所耍的一個計謀。成得臣卻一向驕傲自大,不可一世,認為晉軍膽小如鼠,而且還未作戰就已潰不成軍,更是不把對方放在眼裡。他不顧後果地直追上去,孤軍深入,正中了晉文公早已設計好的的埋伏,此時已經是回頭晚矣,只能倉促應戰,搏上一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不再追殺。成得臣帶看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軍營地,將其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3天,方凱旋迴國。
編著者語:人世間的事,往往是十分複雜奇妙的。若總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未必會有好結果。倒是懂得承讓和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說不定有更好的回報。所謂“往前走寸步難行,退一步海闊天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長,互敬互讓,謙虛恭謹,才能給自己以生路,給別人以生路。俗話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與人方便於己方便,方能一步步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