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與美文欣賞
-
2 # 泰聞漫記
裝裱是中國傳統手藝之一,也是書畫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學裝裱好不好?這個問題不能直接回答好還是不好。因為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首先要看個人喜不喜歡裝裱這門手藝,如果不喜歡,被逼著去學,即使學會了,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或未來的實際工作中,也不會感覺到快樂,反而是在一種枯燥乏味的心態和精神壓力下工作的。如果喜歡這門手藝的話,不論是學起來,還是以此為生,都會感覺快樂。從大的社會環境來看,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繁榮,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也會越來越多,而書法繪畫之類的藝術行業也會越來越紅火,從而會帶動裝裱技藝的需求越來越多,由此來看還是很有前途的。另一方面,需要自己技藝精湛,如果學藝不精,技術不行,照樣是沒有市場的。
關於裝裱書畫,是中國具有民族傳統的一門特殊藝術。書畫必須經過精心裝裱才便於欣賞、收藏、流傳,因而,對一幅字畫,裝裱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一幅書畫不管畫得有多麼好,如果裝裱時色彩不協調, 這等於將這幅畫置於"死地"。 清人陸時化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一幅書畫裝裱不好其嚴重後果可見一斑。 從有文字記載看,中國裱畫藝術至少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宋代,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後,由於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以及藝術家、收藏家對於藝術珍品的酷愛與索求,加之能工巧匠對技藝的鑽研交流,使中國的書畫裝裱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在江南,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都很看重蘇州的裝裱,如宋代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就經常和裝裱師傅們一起研究裝裱設計問題,發明了古絹、古紙沖洗補全等技法,因創始於宣和年間,故謂之 "宣和裱",一直流傳至今。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美麗的名畫需要有華麗的外衣來裝飾,來保護,而裱畫師正是專為名畫製作嫁衣的人,一幅古畫,縱使受損程度相當嚴重,在裱畫師手裡,也可以起死回生,這不能不令人佩服裱畫師的高超技藝,就像我們採訪過的裱畫師楊進城說的,一個好的裱畫師,不僅能把畫裱好,還能令失色的畫作更煥發光彩,所以,裱畫是一門考工夫的藝術,並不像補鞋補衣服那麼簡單,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傳統的行業。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儲存、流傳和收藏,是高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我個人認為當然有前途了,現在幹機器裝裱的非常多,要學習就要學習傳統手工裝裱,裝裱技術好,價格高還可以傳承,非常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