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煒

    他不過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小太監。這個太監生於1868龍年,卻死於1896年。這短暫的28年裡,他到底遭遇了什麼?陸游說過“位卑未敢忘國憂”,這個來自北京昌平28歲的小夥子做到了!他只是個太監,但又是最有骨氣的太監! 他就是寇連材

    寇連材是個農村人,但是也讀過幾年書。在人生的前22年裡,他其實已經結婚生子。可是23歲那年,父親的含恨離世,讓他徹底崩潰。因為地主欺負老百姓,父親替他們出頭打官司,卻因地主和當官的勾結,父親反被誣陷,最後把家裡的地都罰光了......

    日漸窘困的家境,他得想辦法謀生,最後他鋌而走險進宮當了太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自然不只是為了生計,只有進宮,只有接近權力的核心,他才有機會伸冤報仇鳴不平!

    寇連材正處在清朝光緒皇帝在位時期,光緒帝比寇連材要小3歲,光緒帝時期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

    寇連材進宮後通過關係成為梳頭房太監,慈禧是個愛美的女人,她日常的穿衣打扮是個“大工程”,而對付這麼難伺候的人必須要聰明、還要謹慎、還要細心,寇連材有幸被慈禧賞識到了。要說這細心又聰明的太監,必須提到李蓮英,不過他此時已經43歲了,慈禧自然更喜歡寇連材這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太監。

    寇連材逐漸成為慈禧太后的心腹,他被慈禧專門安排到光緒帝身邊當眼線。明著伺候皇帝,實則是替慈禧看著皇帝。不過這當“間諜”的差事竟成就了一個英雄!

    寇連材跟在光緒帝身邊的日子裡,他感受到的並不是一個不作為的傀儡皇帝,光緒帝雖然被慈禧太后長期壓制、沒有實權,但他以國家社稷為重、支援變法維新、不輕易妥協的認知,和寇連材的價值觀是相同的。

    寇連材讀過書,深明大義,為人又耿直磊落,是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他慢慢發現慈禧是個只為滿足自己無止境私慾,一味搜刮民脂民膏享樂的女人,反倒同情光緒帝,他的做法才深得民心,雖然自己是慈禧的眼線,但他總是暗中掩護光緒帝,更是把慈禧做的一些不恥勾當告給了光緒帝。

    後來,寇連材又被慈禧調回來繼續伺候她,可是這時候的他對慈禧更加討厭,越相處越生氣,小事可以忍一忍,但是上升到國家原則問題上,寇連材實在忍不了了!

    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支援康有為等人變法主張,反對割讓土地,可是慈禧太后堅決反對變法,還下令讓清政府趕緊籤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不是在賣國求榮嗎!

    眼看著自己國家的領土要被外人奪走,寇連材決定冒死進諫!他當時就跪在慈禧太后的床跟前,一邊哭一邊說,你老人家不能再這麼任性了,就算不為祖輩考慮,也要為你自己考慮,再這樣下去,國家會大亂的!可是慈禧並未被觸動,她直接讓人把寇連材轟了出去。

    寇連材並沒有放棄,為了國家,他選擇再次上書進諫!這次他更是鐵了心,專門請了五天假,其實是回去交代後事!和鄉親們道別、給親人留下家書、把自己攢下的錢全都分給別人......他的內心有多痛苦,就有多堅定!

    萬事俱備,他把自己寫的奏摺給了慈禧。奏摺上寫的什麼?

    要求慈禧把朝政大權還給光緒帝;不要把用在刀刃上的錢用來蓋圓明園;

    不要幽禁皇上;要多關心最近發生的水災;

    立即停止修建頤和園,你怎麼能擅自動用海軍軍費修建;

    趕緊贖回被日本人佔領的臺灣,即使賠錢也絕對不能割讓土地;

    不要再任用阿諛奉承的人而撤掉正直的大臣們了;

    皇上沒有子嗣,請選擇一個賢能的人當太子

    這些話每一條都能把慈禧氣個半死,而這些話竟然又是從寇連材他一個太監口中說出來的,簡直就是不想活了!慈禧太后立馬就把他抓起來審問,慈禧剛開始還懷疑寇連材是受人指使,但是寇連材把奏摺上的內容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他很磊落,是他做的他絕不誣陷別人!最後,寇連材被拉到菜市口殺了......他的罪名是“私通宮外,洩露宮內事”。

    據說,寇連材死的時候非常冷靜,他朝著皇宮的方向拜了九頭,又向家鄉的方向跪拜,然後說了一句話:“如此足千古了”。

    是的,寇連材是個太監,但也是個千古英雄!捨生取義、身“殘”志堅、位卑卻未敢忘憂。在國家面前,他選擇了冒死進諫!愛國是一種勇氣,更是刻在他骨子裡的責任心,他的心如明鏡,他的選擇光明,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是閃著人性光輝的“烈士”,警醒了無數後人!

  • 2 # 秋爽書齋

    寇連材是晚清時期的四大太監之一,也是清朝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太監之一,寇連材知道的人不多,主要是因為他入宮時間較短,只有差不多五年左右的時間,死時才28歲,但他是一名頗具正義感的人,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太監。

    寇連材是順天府昌平人,出生於1868年,也就是同治七年,二十三歲時因家裡遭禍無法維持生計,經一名太監介紹入宮當了太監,最開始是慈禧太后身邊梳頭房的太監,負責給慈禧太后梳頭,他聰明能幹、做事謹慎,而且頗通文墨,當時受到慈禧寵愛。寇連材還經常奉慈禧之命去服事光緒皇帝,而且辦事很得力,時不時也會受到皇帝的賞賜。在皇帝太后矛盾極深的後宮,寇連材竟然能讓二位主子都喜歡自己,可見有他確實有過人之的地方。後來慈禧把寇連材派到奏事處,並服侍光緒皇帝,名義上是服侍實際上是監視皇帝,然後把皇帝的行動稟報太后,就是這麼個職責。寇連材對慈禧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行為很不滿意,同情光緒的不幸處境,支援光緒希望維新變法、圖強求富、救民於火的想法。所以,他不僅不把光緒的言行密報慈禧,反而常將慈禧胡作非為的事情告訴光緒。就這樣持續了一年,慈禧把寇連材調回身邊當了一名會計房太監。

    寇連材看到慈禧的種種醜惡行為,心中不滿,幾次向慈禧勸諫,遭到慈禧呵斥,慈禧太后警告寇連材如繼續幹預國事將用祖宗的家法懲治,但幸運的是慈禧並沒有降罪,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中日甲午戰爭前。甲午戰爭後,李鴻章代表朝廷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臺灣拱手讓與日本,賠償給日本2.5億兩白銀,當時康有為上書都察院請求變法圖強。寇連材贊同受康有為等人變法圖強的思想,於是委婉勸諫,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這天一大早,他就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正在做著美夢的西太后,被哭聲驚醒,怒容滿面,厲顏喝問:“哭的是哪門子的喪?”寇連材流著淚說:“國家已如此危險,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麼還忍心玩耍,不怕發生變亂呢?” 慈禧以為他在胡言亂語,一頓臭罵,將他趕了出去。事後寇連材決定用死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對時局的皇法,於是請了五天假與家人訣別,後寫了一份奏章遞給慈禧太后,慈禧看後大怒,以“內監言事者斬”的祖制,加上“私通宮外,洩露宮內事”的罪名,下令把寇連材送交刑部議處,並立即正法,刑部擬罪後判處寇連材斬立決,三天後押菜市口行刑。史書上說:“奏上,太后震怒,謂祖制宦官不許干預國政,立予斬決。至市,索袍褂著就,向東拜別祖塋及老母,雲:“我雖系內監,然所陳諸事皆忠君愛國之心,即駢首市曹,亦可見祖宗於地下。”帖然就戮。”

    寇連材被處決後,當時紀念的人很多,人們被一名內監能有這樣的愛國行為所感動、也很惋惜,這中間包括士大夫知識分子,還有朝廷命官,康有為稱他為“烈宦”,梁啟超稱“烈士”,朝廷命官中有:內閣中書汪大燮、直隸總督王文韶、福州將軍裕祿等。我認為人們痛哭惋惜的原因是被寇連材的這種精神所感動,因為他說出了當時人們想說但不敢說的實話,他的這種愛國憂民的精神是令人感動的。然而他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去抗爭慈禧這種封建腐朽的保守勢力,顯然是不堪一擊的。

  • 3 # 陳大舍

    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一個名叫寇連材的宦官在西市問斬,時年二十六歲。此事當時的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中記錄道:

    “又聞昨日有內監寇連材者,戮於市。或曰盜庫,或曰上封事。未得其詳。”

    後來經過了王文韶等人的日記證實,寇連材的確是因為“上疏言事” 而罹禍,時間是被斬前兩日,也就是二月十五日。據一些目擊者回憶,寇連材臨行前“神色不變,整衣冠,正襟領,望闋九拜,乃就義”。確實是一條好漢,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時人談及其人其事也多有溢美之詞。日後梁啟超甚至還作《烈宦寇連材傳》,將其附列於《戊戌政變記》之後,並感慨道:

    “寇監不朽矣!”

    其實,寇連材與之後的百日維新毫無關係,而其本人實際上的思想卻與再往後的義和團運動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寇連材和維新派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梁啟超等人將其引為同道,完全是為了欺世盜名。

    那麼,這個寇太監究竟在奏疏中說了什麼?

    這在當時就諸說紛紜。譬如,日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一干人就咬定了說寇連材在奏疏中怒斥慈禧太后專橫跋扈,所以要求慈禧太后不要再幹預朝政;並要求嚴懲賣國賊李鴻章等等……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自己編的。

     幾年前,晚清史的巨擘戚其章先生在清宮檔案裡找到了這份奏疏的復件。發現這個奏疏不僅錯字連篇而文法不通,其內容讓人看了也是天雷滾滾——“朝廷應禁止修築鐵路、建造輪船;禁止中國人使用洋藥治病;洋槍打硬不打軟,大清官兵必須以“軟牛皮”做甲冑來抵擋洋槍洋炮;大清官兵應該“頭戴英雄帽,足登連襪鞋,襖褲宜瘦”,以“火槍、洋戟子,藤盤、削刀”為武器……

    總之,就是今天軍迷論壇和計程車司機的水平。

    在平常,對這種胡言亂語慈禧太后的處理方式是直接扔一邊去。但是這次卻不然,慈禧太后竟然龍顏大怒,之後立誅寇連材。慈禧太后這種反常的表現其實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

    首先,這個寇連材在宮中也算是比較有體面的宦官。但是有清一代制度不同於以往,對宦官防備甚嚴。宦官不僅得干政,而且一旦犯了這一條就要被凌遲處死。而這位寇連材竟然在甲午戰敗之後公然議論朝政,這無異於給慈禧太后為難——在當時舉國上下輿情激憤,都急著找一個替罪羊來給甲午戰敗來背鍋。此時李鴻章已經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但是朝中的各派勢力還都想再找一個人跟著陪綁,而且這個人還不能是個小角色……也就是說此時的大清朝已經到了一個很敏感的時刻。此時寇連材上疏言事會讓慈禧太后出於一個很尷尬的處境——她要是不處置寇連材,那作為“老領導”的她就會有縱容宦官干政之嫌。慈禧太后要是不表現的特別憤怒,那這個事絕對不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會不斷髮酵,最終讓慈禧太后坐實縱容“宦官干政”的罪名,從而背上“破壞祖制”的罪過。

    其次,就慈禧太后憑著自己幾十年的政治鬥爭經驗而言,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事兒沒那麼簡單——也就是說,寇連材肯定就是個馬前卒,在他背後定有指使!但是,問來問去,寇連材反覆表示自己並無指使。一向知人善任的慈禧太后此時也逐漸看出來寇連材確實不像有人指使的樣子。於是也就放下心了。至於怎麼處理寇連材那是想都不用想,大部分帝王都相信“殺一人救一船人”——把寇連材殺了,這事兒就此結案。省著再有人藉此做文章。

    於是糊里糊塗的寇連材就這樣被明明白白的殺了……

  • 4 # 筆底春雷

    寇連才十五歲入宮,是慈禧的梳頭太監,慈禧一直非常喜愛他,小小年紀就讓他做了會計房太監,他有見識有胸懷,能看到朝政弊端和危機,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如果長期陪伴在慈禧身邊,說不定能讓慈禧走上明君之路。可惜他冒死直諫被殺,年僅十八歲。他的死,是慈禧統治時期希望之光的幻滅,此後,慈禧身邊的有志之士再也不敢直言相諫,清朝越來越走向沒落。朝野痛哭惋惜的不僅僅是失去他這個人,而是從此失去一個清朗的天下,一個美好的時代。

  • 5 # 四野後人論歷史

    寇連材是北京昌平人,自幼富有正義感,也曾念過書,23歲時,已經有了3個孩子的他迫於生計入宮為太監。由於他的梳頭技藝超群,侍候過慈禧太后幾次後,慈禧甚為滿意,從此以後專職為慈禧太后梳頭。

    是時,大清王朝已經危機四伏,外有列強窺視,今天強租個地方,明天又佔個領地;內有百姓生存困難,各種民變此起彼伏。雖然國家到了生死存亡關頭,慈禧太后只本著“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方針,總之一句話,只要不危急慈禧的統治,一切都無所謂。光緒帝空有復興中國之志,奈其受制於人,他發動的變革僅百日,便以六君子被斬萊市口,自己被囚禁瀛臺收場。

    目睹這一切,粗通文史又有正義感的寇連材決心冒死向慈禧進諫,要求慈禧太后還政於光緒帝。臨向慈禧太后進諫前,寇連材已經把後事安排妥當。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五,寇連村將自己的十條建議以書面形式呈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閱罷,見這十條句句都是觸自己肺管子的話,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自己派往光緒帝身邊監視他的人,自己認為是信任的人,竟然是不折不扣的帝黨。

    慈禧太后立即命人抓來寇連材當廷訊問。起初,慈禧太后認為寇連材是受人指使,沒想把他怎麼樣。但寇連材當面背出那個十條建議後,慈禧立即變臉,隨即以太監干政為名逮捕了寇連材。

    經三法司會審,寇連材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供認不違。二月十七日,慈禧太后下令將寇連材在鬧市區處斬。臨刑前,神色不變的寇連材從容的向皇宮處叩了九個頭,然後怡然說道∶“從此可以千古了。”之後面無懼色的引頭就義。觀者無不為之落淚。朝中有識之士亦為之惋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段錦是否可以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