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從戰略角度大格局看問題。
魏延是從戰術上出奇兵。
出發點不同,戰術服從戰略,戰術為完成戰略部署而隨機應變。
魏延不服從指揮,自作聰明,影響撓亂戰略佈局。為將者,人人都自作聰明,各行其道,那主帥還怎麼能指揮打仗。
任何時期,任何情況,必須有統一領導,才能打勝仗。作為一名戰將,不服從指揮。甚至想出更改戰略,擅自行動。這不是意見上的分歧。而是政治路線問題。也就是曾經的極左路線思想。所以,諸葛亮決對不能容忍這樣的戰將進入領導層。
從叧一個角度講。魏國是強國大國,西蜀是弱國小國。諸葛亮戰略,七擒孟獲,平定南邊,聯合東吳,與友共存,收降馬超漢中。只有與魏不長的邊境線採取以攻代守的戰略,經常挑起邊境分爭,而不去開展大規模的戰爭。不想打,就堅守蜀道,嘴上喊打,其實根本沒實力,也不想打。從而贏得安定的形勢。
而魏延,領一幫人直取長安,就算成功了,挑起了大規模的滅國戰爭,能有好下場嗎。古今中外,也就是拉燈幹過這樣的事。直接打擊大國強國的京都。
諸葛亮是從戰略角度大格局看問題。
魏延是從戰術上出奇兵。
出發點不同,戰術服從戰略,戰術為完成戰略部署而隨機應變。
魏延不服從指揮,自作聰明,影響撓亂戰略佈局。為將者,人人都自作聰明,各行其道,那主帥還怎麼能指揮打仗。
任何時期,任何情況,必須有統一領導,才能打勝仗。作為一名戰將,不服從指揮。甚至想出更改戰略,擅自行動。這不是意見上的分歧。而是政治路線問題。也就是曾經的極左路線思想。所以,諸葛亮決對不能容忍這樣的戰將進入領導層。
從叧一個角度講。魏國是強國大國,西蜀是弱國小國。諸葛亮戰略,七擒孟獲,平定南邊,聯合東吳,與友共存,收降馬超漢中。只有與魏不長的邊境線採取以攻代守的戰略,經常挑起邊境分爭,而不去開展大規模的戰爭。不想打,就堅守蜀道,嘴上喊打,其實根本沒實力,也不想打。從而贏得安定的形勢。
而魏延,領一幫人直取長安,就算成功了,挑起了大規模的滅國戰爭,能有好下場嗎。古今中外,也就是拉燈幹過這樣的事。直接打擊大國強國的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