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十三

    首先要說明的是科舉制度可不簡單。從隋朝建立科舉制度到明清時期的強盛再到衰亡,它有一套完整的完善過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說,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打破了世族壟斷的用人制度,給了天下讀書人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從隋朝建立科舉開始到清光緒最後一次考試為止,科舉制度共延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制的影響。就連現在的高考制度也不過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延伸。

    科舉之所以能產生這麼大影響,究其根本,主要在於科舉制度相比隋唐以前的世卿世祿制、察舉制、徵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做到了不論出身、不論地位、不論貧富,只問才學,做到了相對公平,使天下寒門子弟可以透過讀書達到魚躍龍門,出人頭地的目的。據統計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有接近一半是祖上沒讀書、沒做官的“寒門”出身。宋朝名臣范仲淹、呂蒙正,明朝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的內閣大臣商輅都是寒門貴子。

    清朝末期,隨著西方學說的傳播和新文化的萌芽,清廷在科舉考試中增加數學和經濟學考試,廢除八股。當時科舉與新式學校並存,但學生們忙著科舉取士,對新式學校興趣不大,張之洞、袁世凱等奏請將選材和育人合併在新式學校。1906年,全國停辦鄉試考試,自此,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被廢除。

    雖然歷史評價科舉制度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但個人認為,在崇儒重教的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有著其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其對全世界考試製度至今仍有深遠的影響。歐美國家率先施行的面試制度不就脫胎於中國科舉制度的殿試嗎?

  • 2 # 一夫82

    科舉制作為自隋朝啟始的王朝官員選拔制度,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朝庭下諭廢止,歷時一千三百多年。一種制度可以經歷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選拔出十萬進士和數萬名各種官員,既使我們漫不經心地隨意叩問,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也是成功的。

    然而,科舉制的成功不是因為它的簡單,而是它的規範。因為規範,它在實施時才能章法明淅;因為規範,它才能因循延續;因為規範,它才能眾生趨之;因為規範,主持者才能操作有節度。因此,看起來就簡單有效。

    科舉制選拔官員的功勞,毫無疑問地歸之於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楊廣即位,改國號大業。這位大隋的第二代領導人雄心勃勃,意氣風華,不僅大手筆修建京杭大運河,在人才選拔制度上也不俗於前人,為此他下了一道充滿激情的詔書:"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於是開國子郡縣之學,舉明經攬收天下才士,棄"察舉取士"和"九品官人法",實施科舉考試。

    李唐代楊隋以後,科舉取士制在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以後的各朝各代的帝王們,對科舉制仍然以隋唐的為藍本,僅僅是根據各自朝代的需要,考試的內容有些變化,取士的名額有多有少而已。最終形成科舉制的基本規範:考試的程式為鄉試、會試、殿試;考試的時間為三年一會試,鄉試不定期由州府主持;考試的內容定為《四書》、《五經》。等等。

    科舉制較之隋唐之前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形式上更加公平公正,選擇面更加寬泛,程式上更加嚴謹規範,因此受到統治階層的推崇和天下士子的歡迎。科舉制徹底改變了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那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也給帝王們選拔人才提供了更寬的渠道,減低了選才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然而,任何一項制度都有它的歷史使命。科舉制到了清末,僵化的八股文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已經嚴重脫離現實,已經完全不適合治國救民的現實需要,於是在華人的一片滔滔聲討中,壽終正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怎麼樣向自己喜歡的人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