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吃貨米豆

    第一,什麼是優秀?第二,什麼是更優秀?第三,憑什麼恭親王比咸豐更優秀?

    如果說,優秀的標準,是誰更適合作皇上的話,那麼我可以負責地告你,道光皇帝當年選擇接班人的時候,還真是優中選優才選的咸豐。一句話,在道光那裡,他認為咸豐優秀。

    憑公心而論,清代十二帝中,還真沒有一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昏君,比如那種何不食肉糜的,指鹿為馬的,被外戚、權臣、後宮綁架、取而代之甚至殺頭的。但是,從道光開始,大清的帝皇,遇上了李鴻章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此變局,不但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治亂之迴圈,還包括了西方文明的叩關而進。這種異質文明,直到今天,我們還需要招架,比如文化滲透、和平演變啥的。所以,這個問題,當時再英明的皇帝,只緣身在此山中,誰也解決不了。你所謂的更優秀,只不過是中中國人面對歷史時的一種假設誘惑,或者是傳統的成王敗寇的同情心的折射,就是,誰上位,誰傻逼;誰上不去,誰才聰明!不只是皇帝,就是一個公司,一個單位,好多人也是這種心理,怎麼傻逼的做領導,聰明的只能做職員與下屬呢?那是自我慰安,加意淫吧?

    恭親王哪裡比咸豐更優秀?他所謂的優秀,無非是後來辦夷務辦洋務時的開明,襯得咸豐很昏似的,實際上是屁股使然,角色使然。一是,那個時候誰當皇帝,誰容易傻,容易被糊弄,不信你噹噹試試;二是,英法聯軍進北京,咸豐跑了,留下恭親王收拾爛攤子,與洋人親自打交道,開了眼界,長了見識。一句話,兩個人換位,如果恭親王當了皇帝,咸豐做了恭親王留下負責售後,那長見識的、變得開明一點的,就是咸豐了。事實上,恭親王剛開始收拾爛攤子的時候,也是相當沒經驗的,比他哥強不了多少,幾次嚇哭,哭著給他哥上折,哥,我也想跑。不過是他哥不批而已。小可憐沒法了,硬著頭皮跟洋人打交道,發現他們不是鬼,也不吃人,不過,洋人第一次給他拍照,小可憐兒都嚇得一哆嗦,差點尿褲子呢。沒辦法,沒見過這些洋玩藝兒唄。現在你拿手機給我拍照,我嚇得都擠眼兒。沒辦法,見手機少唄。

    最後,說下道光為什麼選擇咸豐。老董事長道光呢,在兩個備選人,老四奕詝與老六奕訢之間,其實一直猶豫不決來著,中間經過了三次面試呢:

    第一次,諸皇子校獵南苑,老六獲禽最多,老四卻故意的未發一矢,面試官問之,就把杜受田老師預先教的那套背出來了:“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杜老師不愧是山東大儒,深得儒術中的虛偽精髓,給老四編的這套話哄得道光樂開了花,說:“此真帝者之言!”

    第二次,道光弄了兩個盒子,一個金制,一個木製,金制的雕著龍,金光閃閃的;木製的刻著麒麟,漆得油黑髮亮。道光讓兄弟兩個各挑一個。老四說:六弟先挑吧。老六聽了,好象沒聽過儒家炮製的孔融讓梨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裡。老六不知道,手裡抓獲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卻是龍椅啊,親們,這就是格局哈。最後只混個恭親王的名號。老六笨就笨在這裡,當皇帝都要三卻之呢,自己面對一個盒子就急得猴兒似的,不會虛偽害死人哪。估計跟他的老師、來自四川的卓秉恬教導無方有關!

    第三次,道光生病時召二皇子入對以最後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秉恬對自己的學生說:“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對自己的學生說:“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當道光託付後事的時候,老六在一旁指點江山,糞土當年萬元戶,好象在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似的。老四則在一旁撅著屁股只管哭,痛苦得一句話說不出來。於是乎,老四就當上皇帝了。你說不讓他當,讓誰當呢?

    前一陣子很轟動的那個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編劇,居然把這個故事嫁接到曹丕與曹植身上了。當時我一看到曹操要出征,吾心悲壯而蒼涼,就知道壞菜了,結果真壞菜,曹植上來給他爹賦詩壯行,說什麼“視死忽如歸”,兒啊,你這是把你爹當先烈往墳裡踹哈,世上有這麼缺心眼的兒沒?相形之下,曹丕這邊,司馬懿對他只一個要求,哥們兒,快點哭啊,快點哭啊,他哭不出來,司馬懿照他眼上給了一拳,這下麻出淚了,爹瞧見了,問為嘛哭了。曹丕說,爹還得親上沙場,兒子不能陪去,心疼啊。兒臣寧願死一百次,也願意換父親大勝而歸……親們,這才是親兒啊。你說爹不選這種人當接班人,選那個?讓爹壯士一去兮不復回的那個後兒?

    中國政治,有中國政治的玩法。優秀啥的,概念不明確,內涵也遊移。你說上位的都笨蛋,下位的都聰明。那我也可以說,上去了才優秀,下來的才笨蛋。你會說老四虛偽,可老六虛榮哈。我給你們講兩個例子。老四登基後,遵父皇遺囑,封老六為恭親王。恭字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謙虛,說得不好聽些,就是要裝孫子。不裝也不行,因為老四僅讓老六負責一些禮儀性的工作,比如道光同志的喪禮什麼的。1852年,道光全部喪禮辦完,老四就把京城最拽的、原和珅家的府第賜給了奕訢,奕訢就在這豪門大宅裡喂鳥養生。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了,形勢危急,咸豐帝任命恭親王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辦理京城巡防事務,後來乾脆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從此,奕訢入值軍機,成為清王朝高管之一。1855年太平軍北伐失敗,咸豐對有功人員大加封賞,恭親王奕訢當然也不例外,小子就犯了原先的老毛病,動不動象個小保安似的我驕傲,乘生母生病期間,逼老四封她為皇太后——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乃道光靜妃,咸豐登上皇位之後,封其為皇貴太妃,奕訢對此很不滿意。咸豐幼時,生母全皇后暴崩,博爾濟吉特氏視其為親生兒子,將他撫養長大。奕訢認為,老四應該封她為皇太后才是,但老四認為有違祖制,不同意。博爾濟吉特氏臨死前,老四去看望,老六跪著哭訴:你不封的話,咱娘死不瞑目啊。老四登基靠的就是儒家那套仁孝術,表面上說不得狠話,遂嘴裡“唔唔”了兩聲,老六就當作他同意了,跑到軍機處,命令臣僚準備冊封典禮。承辦官員拿著封典方案來找皇帝,咸豐氣壞了,但也沒有法子,遂硬著頭皮封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老六逼封成功,為生母爭得了名份上的榮耀,但自己卻在政治上大大失分。博爾濟吉特氏一死,咸豐帝就找了個“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的藉口解除了奕訢的全部職務,從此老六又回家坐冷板凳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六的聰明與政治智慧也有是限的,過分注意表面文章,虛榮,跟老四的虛偽差遠了。但就是這樣,當世與後世人都誇他聰明。後世學者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老六做了皇帝,大清歷史說不定因此改觀呢。真能瞎掰活。老六做了皇上,可能比老四還弄不清呢。而且,老六做了皇上,那麼出來擦屁股的就是老四了。你們又該說老四優秀了。

  • 2 # 邊讀邊看話歷史

    若說起清朝為何滅亡,慈禧太后絕對算得上原因之一,但我們往上看看,清朝滅亡的前奏從咸豐就開始了,咸豐才能極其平庸,從他開始,清朝才算走了下坡路,那麼為什麼咸豐能繼位呢?這都要從他那位宛如開了掛的母親開始說起。

    咸豐皇帝,愛新覺羅 奕詝,雖然在位僅僅十一年,卻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因為他在位的1850-1861這十來年,趕上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未曾遭遇的種種變局。

    而他本人因為才具平庸,疲於應付,不但自己剛剛三十歲就駕崩,還把爛攤子拋給了年僅六歲的兒子同治,從而引出了那位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最終導致清朝滅亡的慈禧太后……

    對清史有所瞭解的人或許會有這樣一種假設——假如,繼位的不是奕詝,而是他的六弟,更有才幹的奕訢,情況會不會好一些呢?

    或者說,為什麼更有才幹、而且母親正得寵的奕訢,反而敵不過才具平庸、母親又早已去世的奕詝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有必要追根溯源,說一說奕詝的母親——孝全皇后。

    孝全成皇后(1808—1840年),鈕祜祿氏,本名不詳(一說本名伊蘭,孝全是她去世後的諡號,但為了行文方便,以下稱孝全)。

    她的曾祖父是乾隆朝著名的駐藏將軍成德,祖父是戰功赫赫的將軍穆克登布,父親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鈕祜祿·頤齡,滿洲正紅旗人(道光十四年抬旗至鑲黃旗)。

    孝全在道光元年十四歲時作為秀女被選入宮中,從一個六品的貴人,一路上升為全嬪、全妃、全貴妃、全皇貴妃,直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僅用了十三年時間。

    如此速度,在清朝後妃中算是非常少見的了。從現存的孝全畫像來看,她並不是那種豔冠群芳的大美女,那麼,她又是靠著什麼得到了後宮女子夢寐以求的一切呢?

    孝全幼年時,其父頤齡被朝廷派往江南蘇州任職,家屬隨同,因此孝全和一般的旗人女孩不同,童年是在蘇州度過的。

    盛清時的蘇州,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市肆林立,萬賈雲集,富甲天下,號稱“海內繁華、江南佳麗”之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蘇州女子一向以聰慧嫻淑、心靈手巧而著稱。在蘇州長大的孝全,也接受了類似的薰陶。

    據說她長於刺繡、詩書,還會製作美味的蘇式糕點、醬菜,特別是對蘇州女子雅好的七巧板拼字遊戲非常精通。

    入宮後,她曾在七巧板的基礎上創制了一種新的拼圖遊戲,將木片削為若干方,排成吉祥語“六合同春”四個字。

    錢塘九鍾主人(吳士鑑)的《清宮詞》中有一首專寫此事:“蕙質蘭心並世無,垂髫曾記住姑蘇,譜成‘六合同春’字,絕勝璇璣織錦圖”。

    正因為這些與眾不同之處,聰明伶俐的孝全很快就引起了道光帝的注意,入宮第二年,就由貴人晉封為嬪,並被賜封號為“全”(實際上是沒有冊封貴人,直接冊封為嬪的)。

    可以推測,這個“全”體現出道光對這位新寵的嘉許,有“全才”之意。又過了一年,“全嬪”又被晉封為“全妃”。

    俗話說母以子貴,依照一般的宮廷規矩,妃嬪是要為皇帝生育子女之後,才會“母以子貴”得到晉升的。

    而這位“全妃”的前兩次晉升,都是在她還沒有給道光帝生育子女的時候,可見道光帝對她的喜愛,的確不同一般。

    道光五年,全妃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即道光的皇三女。雖是女兒,道光仍然大喜,作為“獎勵”,晉升“全妃”為“全貴妃”。

    道光六年,全貴妃又生下了第二個女兒即道光的皇四女(宮中稱為“四公主”)。到了道光十一年,全貴妃生下了兒子、即道光的皇四子奕詝。

    因為道光的前三個兒子當時都已夭折,奕詝是實際上的皇長子。這對於大清帝國來說是件非同尋常的喜事,舉國歡慶,自不待言。

    道光十三年,道光帝第二位嫡妻、即位後所立的第一位皇后佟佳氏去世。

    當年,道光就以孝和皇太后的名義,晉升全貴妃為皇貴妃,統攝六宮,實際上是代行皇后的權力。

    道光十四年,孝全被正式冊封為皇后,登上了後宮權力的頂峰,而這一年,孝全只有二十七歲,正可謂是春風得意,無限風光。

    不過,道光二十年,只當了六年皇后、年僅三十三歲的孝全皇后突然崩逝,死因不明。關於孝全的死因,這就是另外一個更加迷霧重重的故事了。

  • 3 # 小舟侃侃侃

    清宣宗道光帝總共生有九子。其中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就是後來登基的咸豐帝,不過與道光皇帝的其他子嗣相比,四阿哥資質平平,武藝稀鬆,他後來又是怎麼榮登帝位的呢?

    這要從四阿哥的老師杜受田說起。杜受田,山東濱州人,家世顯赫,自幼熟讀詩書,是個十足的學霸。

    道光三年,杜受田考取取得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的好成績,被任命為山西學政,官職類似於山西省教育廳的廳長,為國家選拔棟樑之才。

    道光15年,博學多識的他得到皇帝賞識,奉召進京,被任命為四阿哥奕詝的老師,教導左右。

    杜受田自受命起便對四阿哥奕詝悉心教導,不光傳道解惑,還對其關懷備至,照顧有佳,宛如父母。而四阿哥奕詝對老師也是言聽計從。

    雖說道光帝的前三次年幼夭折,四阿哥奕詝被立為儲君,但從文韜武略或是身體素質等方面都不及六阿哥,所以,道光對於未來接班人的選擇也是猶豫起來,心中天平也逐漸向六阿哥傾斜。

    廢長立幼乃皇家大忌,若皇帝一意孤行並會使朝政帶來動亂,身為四阿哥老師的杜受田也是十分焦急,於公於私他都得和四阿哥共進退。

    有一日,道光皇帝命幾位皇子去南苑狩獵,以考察皇子的武藝,四阿哥奕詝武藝平平,向老師求教,杜受田思考良久說,到場後你自己勿發一弓一箭,只做旁觀,若皇帝問及緣由,你就說:“時值春日,鳥獸正處孕育之時。

    為兄弟比武而傷鳥獸性命,於心不忍。寧被父皇責罵,也未放一弓一箭。”當日結束,除四阿哥兩手空空之外,其餘皇子皆斬獲頗豐,道光心中不悅,怒而不發。四阿哥奕詝將老師所教如數作答,皇帝龍顏大悅,誇其說,“此乃君王大度”。

    道光重病期間,仍就對於接班人猶豫不絕,想借此考察兩位候選人的能力。六阿哥的老師說到,皇帝問你,此時你必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彰顯能力與才華,才能被受大任。

    而杜受田此時卻教導四阿哥奕詝,與六阿哥相比,論學識與口才你都處於下風,若強逞之,必不如人,因此你不如只管哭泣,以表不捨之情。

    覲見之時,道光果然詢問二次家國大事,六阿哥對答如流,道光深感欣慰。而四阿哥只在一旁淚流滿面,無法自已。道光仔細觀二子舉動,最終被四阿哥的舉動感染,於是言到,皇四子仁德,乃當大任。

    後來,道光帝駕崩,四阿哥接任帝位,改年號“咸豐”。資質平平的咸豐得以順利登基,一來他是名正言順的儲君,二來也是拜老師杜受田所教,“不做”“不說”雖為權宜之計,不過,卻正中帝心,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4 # 夏王赫連勃勃

    看了這麼多回答,咸豐能繼位,主客觀原因大家已經說的非常詳細了,總結一下就是咸豐年紀大,有個好老師,會演戲。不少人對恭親王充滿同情,對咸豐多有鄙視,認為如果恭親王繼位應該更好,對此我不敢苟同,我說一下我的看法,道光皇帝雖不是秦皇漢武,但也絕不是司馬衷之流,智商還是線上的,他最終選擇咸豐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在當時,至少在他看來咸豐就是比恭親王優秀,大清的繼位者必須是最優秀的人,而不是自己喜歡的孩子,道光在位三十年閱人無數,絕不是咸豐演幾場戲,掉幾滴眼淚就可以矇混過關,更何況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兒子是什麼水平,自己會不知道嗎?皇位爭奪是殘酷的,考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即使有個好老師也不可能時時處處保護你,更多的時候要靠自己,畢竟師傅領進門過,修行靠個人,往往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足以改變命運,只要道光皇帝沒死一切就都是一個未知數,在此之前皇子必須小心翼翼,按的住自己的心思情緒,這一切要喜怒不形於色,而這些,咸豐做到了可恭親王做不到,有一次道光讓咸豐和恭親王選擇禮物,一個是木如意一個是玉如意,咸豐禮讓,讓恭親王先選擇,恭親王想都不想直接拿走了玉如意,甚是歡喜,殊不知得到了玉如意失去的是大清江山啊!就憑這一點咸豐就比恭親王更適合做皇帝。對於恭親王能力比咸豐強,這點我存在異議,我認為至少各有千秋,更何況能力強不代表你一定可以做皇帝,比如你覺得諸葛亮和劉備誰的能力強,誰做了皇帝,蕭何韓信張良甚至項羽哪個人能力比劉邦差,可最後誰做了皇帝,皇帝不是要你全能,而是要你有識人用人的能力,世界上有四種人,聰明而懶惰的人可以當領導,聰明而勤奮的人可以當領隊,愚蠢而懶惰的人可以當工人,愚蠢而勤快的人萬萬不可用,從他的外號鬼子六,根據後世的行為,主持洋務運動,外交西洋可謂一生為奴,是個聰明而勤快的人,他當恭親王幹實事真的是最合適不過了,反觀咸豐,他罷黜道光時期的奸臣穆彰阿,重用鐵腕能吏肅順,大度放權給曾國藩為首的地方漢人,想想崇禎皇帝刻薄寡恩幾乎一年換一個內閣,一打敗仗就殺頭,以至十七年時間農民軍越打越強,最終身死國滅,而咸豐在位只有十一年,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皇帝重用漢臣最終為平定太平天國打下基礎,不能不說還是很有氣魄和肚量的。我之所以不看好恭親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恭親王識人之能不如咸豐,咸豐能對道光投其所好最終獲得皇位,能看出慈禧有呂武之嫌,並讓慈安手握密昭以備不測,然而恭親王看不清道光,對慈禧也一直沒有防備,直到最後失去皇位,後被慈禧架空方後悔莫及,老天對恭親王不薄,恭親王一生兩次有機會染指大清最高權力,第一次是爭奪皇位,他看錯了道光丟了皇位,第二次是咸豐死後,本可成為多爾袞,他又看錯了慈禧,最後成了一個高階打工仔。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試問一個連自己老爸都看不清,只會賣弄自己能力的人,真的能做的好皇帝?一個連慈禧都鬥不過的人,他如何打敗比慈禧更強的列強。很多人同情恭親王,而我卻更同情咸豐皇帝,我覺得他生錯了時代,如果他沒有遇到近代列強,如果他早生一百年,也許他不一定是個明君,但他可以活的更久,可惜他遇到了中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一個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國家,即使康熙再生也救不了這千瘡百孔的大清。大家希望恭親王繼位,可能更多的是希望中國少受苦難,跟上時代,屹立於世界之林,但是我認為即使恭親王可以做的更好,也好的有限,改變不了歷史的大方向,恭親王不可能放棄手中權利直接讓清朝變成現代國家,新老思想交替,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過程充滿爭鬥,有爭鬥那痛苦在所難免,想直接跳過這一階段,可能性很小,即使跳過了,也會伴隨後遺症,往往傷害更比從前,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國都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來,站不起來的都被歷史湮沒了。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如果一直一帆風順,稍遇挫折便會怨天尤人,那麼結局只有滅亡,國無內憂外患國恆亡,幸運的是中國挺過來了,近代以來的苦難沒有磨滅中華民族的鬥志,反而讓我們越挫越勇,取得今日巨大的成就,這是天佑中華更是先輩的努力,我們無需為道光的選擇惋惜,因為推動中華前進的是歷史潮流而不是他的兩個兒子,無論道光帝如何抉擇都改變不了清朝的滅亡,但無論是誰也擋不住中國的崛起。

  • 5 # 書中有毒

    道光帝選咸豐作為接班人,純粹是一怒之下的任性,與所謂的床前試探對奏無關。

    道光帝本人是用“彈弓”打出來的皇帝。道光帝在位期間,也做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事情。但隨著禁菸運動的失敗及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道光帝的一世英名付之東流。他在位30年,見證了一個萬里帝國由盛轉衰的悲劇,而他本人,雖非聖主,但也不是昏君。他最大的優點是寬仁節儉,最大的缺點是任性沒主見。

    在他執政的後期,朝廷內分為以三朝重臣祁雋喿王鼎為首的主戰派和以穆彰阿為首的主和派的爭鬥與傾軋。時任戶部尚書王鼎,眼見國家危亡、民族危亡,毅然“尸諫” ,唯望能喚醒道光帝,重啟林則徐。鴉片戰爭的失敗,使道光帝更加反覆無常、左右搖擺。此後,道光帝出奇地任性,乾脆不思進取,不吐改良,致使西方列強步步緊逼。

    道光晚年,痛定思痛,逐漸拋棄了投降派,然而,他卻總是顧此失彼。不想成為千古罪人的道光帝,竟然連選儲君,也是舉棋不定沒有主見任性為之。當時,四皇子與六皇子都有資格,四皇子是長子,而且賢孝,師父杜授田;六皇子雖是庶出,卻天資聰穎,師父祁雋喿。正當道光帝準備選擇(內定)六皇子時,竟然被一個太監偷窺到了,而且還被太監傳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興,遂一怒之下改立了四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而皇六子也就是後來的鬼子六奕忻王。道光帝臨了又大大任性了一把,結果鑄成了大錯。

  • 6 # 四川達州

    道光選嗣的時候,咸豐的老師知道咸豐的個人能力不及奕欣,所以出主意,要求咸豐不在政務和個人能力上與奕欣爭鋒,只表現對皇帝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個人的仁慈就可以了。

    比如,父子三人出去打獵,奕欣表現好,獵物多,道光就很高興。隨後道光也射死了一頭母鹿,讓一直表現不怎麼樣的咸豐去射旁邊的小鹿。咸豐卻不射。道光問他。咸豐說父皇已經射殺其母,兒子不忍心再殺它的孩子。道光因此覺得咸豐仁慈。

    後面,道光因故去熱河處理蒙古事務。當時天氣很冷,奕欣送行的時候寫詩預祝道光馬到成功,也給出了幾條不錯的建議。咸豐卻拉著道光的衣服哭泣。道光問他,咸豐說,父皇不辭辛苦,這麼冷的天都要去處理國事,兒子只恨自己能力不足,怕耽誤了國家大事,不敢請求跟隨。因為無法為父皇分憂,所以才嚎啕大哭。那道光就覺得咸豐人誠懇,又孝順。

    就這麼的,道光雖然是認可了奕欣的個人能力,甚至在祕密建儲的同一張詔書中正式封其為親王,這是整個清朝歷史上是沒有過的。但最終還是以仁慈,節儉,孝順,誠懇這些理由選擇咸豐做繼承人。

  • 7 # 飲水君

    皇帝為什麼要選優秀的

    古今社會,差別太大。我們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來揣測歷史人物的選擇。比如皇帝選擇繼任者,一定要選個優秀兒子來做皇帝嗎?

    未必!君不見,歷史上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的痴傻皇帝晉惠帝。晉武帝不是不知道這個孩子腦子不靈光,但還是堅持封他為皇太子,讓他繼位,其中的甘苦,只有老父親司馬炎能知道,不足為外人道也!

    到了清代也是一樣,道光帝選擇接班人,有兩個選項:A後來的咸豐帝;B後來大名鼎鼎的恭親王。

    這倆孩子,選誰呢?

    首先,咸豐的母親,很招咸豐帝喜歡,後來被封為了皇后,但是,封后不久暴死,死因不明。傳說,道光帝追念其母,決定立咸豐,算是對愛妻的補償?呵呵!

    其次,恭親王的母親卻做了“豬隊友”。傳說,道光最早立的是恭親王奕訢,他書寫諭旨的時候,被太監偷看到,因為最後一筆比較長,太監猜測應該是奕訢,而不是咸豐帝奕詝。太監樂顛顛的去給恭親王的母親報喜,卻不料走漏了風聲。道光大怒,這是在朕的身邊安插眼線啊。一怒之下,改立咸豐。

    第三,咸豐有個好老師,名叫杜受田。老杜知道,自己的學生在才智、能力方面,根本不是恭親王的對手。但這也無妨,你看曹丕沒有曹植有才華,照樣繼了位啊。據清史稿記載,老杜給咸豐支了不少妙招。比如,道光帶他們去打獵,奕訢老想表現,打了好多獵物;而咸豐呢?一箭未發。道光問他為啥?他哭著說:現在正是春天,鳥獸都在繁衍生息,我不忍心殺生,以幹天和啊!道光大喜,認為這是有道之君說的話!所以,祕密立儲,定了他做接班人。

    其實,以上的說法,都有些道理,又都像是傳言。

    以小編看,選誰不選誰,關鍵要看做決策的人。如果是乾隆帝,應該會選恭親王;但如果是道光帝,肯定會選咸豐。為啥?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啊。

    道光帝本人就極為平庸,鮮有作為,而且性格猶豫不定,左右搖擺,在他任上,爆發了鴉片戰爭;咸豐帝呢,無膽無識、無才無能,爺倆半斤八兩。人們總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父親看兒子也是一樣。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且,所謂“不肖子孫”,肖的本意就是像。道光帝不是不知道恭親王賢能,但是,還是忍不住要把皇帝寶座傳給更“肖”的咸豐。恭親王怎麼辦呢?你可以用你的聰明才智輔佐咸豐嘛!也許,這就是道光的如意算盤:讓自己更像自己、更討自己喜歡的咸豐繼位,讓有才能的恭親王做好輔政大臣。“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嘛。

    但他不知道,親兄弟也是仇人!咸豐上位不久,就讓弟弟恭親王深造去了,解除一切職務,南書房讀書去吧!

  • 8 # 史不知味

    道光帝很廢,自然會選比他更廢的咸豐帝。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這是皇帝爹甩黑鍋給兒子的戲碼。這幕戲曾經在北宋時期發生過,宋徽宗在即將亡國之際,料知自己已經沒辦法挽回局面,於是急忙將皇位禪讓給欽宗,這便等於將責任和黑鍋甩給欽宗了,即使真的亡國了,亡國之君是誰?是欽宗,不是徽宗,宋徽宗試圖藉此擺脫歷史罵名。

    清朝皇帝自嘉慶開始,可謂是一代廢於一代。乾隆是有點能力,可是享樂主義太膨脹,敗家玩意兒。嘉慶面對亂攤子,想不出好辦法,只好拿和珅開刀,然後眼睜睜看著清朝繼續衰落。道光帝開開心心當了皇帝,結果仍然不知道怎麼強國,更糟糕的是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國家已經陸陸續續踏上中國的土地了,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道光帝當時本來還想睡點妃子生幾個娃,結果嚇得睡不著了,最後決定認慫,然後簽訂《南京條約》。道光帝開了清朝認慫簽訂賣國條約的先河,沒臉見老祖宗啊,怎麼辦?如果自己不是最垃圾的那個呢?是不是受到最多責罵的便不是自己了?

    嘿嘿,好兒子,你老爹我只好對不住你了!

    皇儲爭奪,奕詝闢蹊徑險勝奕訢。

    在道光的兒子裡,當時有資格當皇位繼承人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道光帝心裡很猶豫很糾結,奕訢聰明睿智,如果當皇帝的話肯定比道光更合格,可是奕詝更像道光,是讓相對進取的奕訢繼位還是讓相對保守的奕詝繼位呢?道光帝不得不辯知利害關係。

    奕詝的獲勝,帝師杜受田是不得不說的人物。

    杜受田指點奕詝將“自己不行”偽裝成“仁義”。

    清朝是馬背上得江山,因此對於皇帝的培養很注重馬上功夫,因此狩獵經常作為皇儲的考察手段。猶豫的道光帝不得不選擇用狩獵考察奕詝和奕訢,看看誰更適合當皇帝。但是奕詝對於奕訢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優勢,文比不上奕訢,武更比不上奕訢,怎麼辦?這時杜受田對他說,你只有闢蹊徑方可嬴奕訢了,否則你將褻衣褻褲當了也贏不了奕訢。

    奕詝聽到道光的話,心裡發顫,但還是按照杜受田教的說道:“老爹,現在正是萬物復甦、交配繁衍的好季節,我實在不忍心獵殺它們啊。”

    道光聽了,心裡想到,嘿,看不出這小子挺會說啊。繼而又想到,你行不行我還能不知道?嗯,老六太聰明,如果將來當皇帝了成績怕是比我好,讓我怎有面子去見祖宗們?老四不錯,夠傻,將黑鍋留給他最適合了。

    然後道光點頭說道:“嗯,老四夠仁義!帝王正該如此!”

    奕詝開心得跳腳。

    道光問政,奕詝用哭聲掩蓋自己不行。

    皇帝選擇繼承人,總喜歡在臨終前將兒子叫到床前問政,讓自己能夠放心的死去。道光將奕詝和奕訢叫到床前開始“我問你答”的對答遊戲,杜受田對此已有預料,便告訴了奕詝如何應對,因為他知道奕詝不如奕訢。杜受田對奕詝說,到時你老爹問你政事的話,你不要回答,只管痛聲哭,哭得越慘越好。

    道光很納悶奕詝怎麼哭得這麼痛苦,你老爹還沒死呢,你便開始哭喪了?便沉著臉問:“你哭什麼?我還沒死呢!”

    奕詝抹了抹眼淚,說:“老爹,你會好起來的,老爹活著,便是清朝的福,更是兒子的福!”

    道光眼神複雜地看了看奕訢,在心中嘆氣,我怕你太厲害了,以後歷史書得罵死我啊!還是老四好,只是希望他能傻人有傻福吧,呵呵,誰讓我們都趕上了這個糟糕的時代呢?

    道光留下遺詔,將老四奕詝立為皇太子,在老爹死後,由老四繼承皇位。老六奕訢的話,只能說聲遺憾了,給老六封個親王吧。

    道光為自己的身後名布好局後,終於心滿意足的閉上了眼睛。

    清朝皇帝沒有最廢,只有更廢。

    恭親王奕訢被人稱為“鬼子六”,咸豐帝死後,與慈禧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掌控清朝半截國柄,能力可見一斑。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是道光最屬意的繼承人,怪只怪他比道光帝更聰明更厲害。

    廢柴咸豐確實如道光所料,比道光更倒黴,不僅碰上了太平天國,還碰上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更糟糕的是最終只能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抹著眼淚看著北京的方向,嗚呼哀哉嚥氣了,死不瞑目。

    這便是道光帝的私心了。

  • 9 # 酒翁

    對於咸豐皇帝,稍微瞭解清史的人都不陌生,咸豐可謂是清朝比較窩囊的皇帝了,在對抗外國侵略、本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時,都表現的碌碌無為,而他也被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而回過頭來看奕訢,則不一樣,作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元老,咸豐擁有著不凡的才略,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成立了總理事務衙門,是晚清外交的開拓者之一,曾一度掌握重權。

    可即便如此,相差如此之大的倆者,為啥其父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卻選擇了咸豐呢?

    首先,我們會發現咸豐和道光在性格上非常的相似,往好了說是性格善良,往壞了說就是婆婆媽媽,優柔寡斷,而奕訢則是相反,辦事有主見,而且雷厲風行,從側面來看,則是不太穩重。

    他們倆之間比較出名的就是一次打獵的事情,話說當年道光帶著皇子大臣們涉獵,結果奕訢大顯身手,捕獲不少獵物,而咸豐則一個都沒捕到,於是道光就詢問原因,咸豐說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無論是一草一木,還是各種野獸,都是在這個季節繁衍後代,我不忍心去射殺他們,更何況,我也不忍心為了這個而與奕訢爭個高下,瞧瞧咸豐的“高尚品德”,咸豐這種緣由完全投了道光的所好啊,因為道光也是一個心善的人吶。況且,我們的咸豐皇帝不僅對動植物有如此的善心,對自己的老爹道光,更是充滿了急切照顧,每當道光感嘆歲月如梭時,咸豐總會在最恰當的時候出現在道光面前,以至於道光對咸豐感覺就是“孝順”,“心善”,和自己一比較:這果然是我的兒子啊,和我一脈相承啊。從這一點,也就可以看出,道光更喜歡咸豐多一些。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則來自倆位皇子的出身,在大清朝可以看出身的年代,否則怎麼會有康熙的兒子十三阿哥和十阿哥在君前大打出手呢?其原因就是因為十阿哥罵了十三阿哥的母親出身太卑微。而回到這倆位皇子身上,咸豐的出身非常的高貴,母親是鈕鈷祿氏,後來晉封為皇貴妃,以及又被提升為皇后;而奕訢呢?生母則是靜妃,一個普普通通的妃子,並不怎麼得寵,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道光傳位給咸豐的可能性很大 。

    題主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無非是想說假如奕訢登基,大清朝的走向就很有可能不是這樣,雖然我們不太好去預言這種沒有根基的事兒,畢竟我們看到的只是奕訢作為皇子,作為臣子的一些好的表現,可這也僅僅是因為剛好有一個比較物件是咸豐,可若真讓奕訢當了皇帝,未來如何也不一定好說,畢竟當時大清朝面對可是內憂外患,不是普通的暴亂。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假若奕訢登基,應該就不會有慈禧啥事兒了。

  • 10 # 季我努學社

    現如今讀過清史的都知道,咸豐皇帝奕詝算是清朝諸位皇帝中比較窩囊的了,在抵禦外侮、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碌碌無為,歷史上他被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反觀恭親王奕訢,作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重臣,有著不凡的才略,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成立了總理事務衙門,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聯合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一度手握重權。那麼,二人差距如此之大,奕訢又為何在與奕詝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敗下陣來呢?

    咸豐皇帝奕詝

    其實,道光帝曾對奕訢也是十分喜愛的,並且有過立奕訢為皇太子的想法,為什麼最後沒有成行呢?目前學界對此的解釋是比較一致的:主要是由於出身、品行。

    一、論出身,奕訢遠不如奕詝。道光帝原來的皇后是佟佳氏,未料她早逝,後來奕詝的生母鈕鈷祿氏就被晉為皇貴妃,後又被冊封為皇后,統攝六宮之事。而奕訢的生母為靜妃博爾濟特氏,不是很被道光帝所寵愛,即便在鈕鈷祿氏病逝後,也只是將她封為靜貴妃。因此,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都應該是奕詝。很多人會質疑,此前好些皇帝都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為什麼到道光這就要按照傳統的立儲原則來呢?但是到道光皇帝時,已經受漢族文化影響很深了,在立儲問題上不得不有所顧忌。

    鈕鈷祿氏伊蘭

    二、奕詝有個好師傅,真正讓道光帝下定決心的是奕詝在道光面前表現出來的仁義之心。道光是個篤守祖宗之法與孝道的人,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薰陶,有兩件小事讓他深深覺得奕詝更是一個能夠治理好天下之君。第一件事是1846年春,道光帝帶諸皇子去狩獵,其他的皇子紛紛比賽誰打的獵物多,而奕詝在師傅的教導下,不僅不發一矢一槍,不傷一禽一獸,而且當道光問及緣由時,他十分機智地答道:“不戀傷生命以於天和,且不欲以馬弓一日之長,與諸帝相爭也。”這句話可謂頗有深意,一方面不忍傷害生靈體現了他的仁愛之心,另一方面不願與兄弟爭,體現了他低調謙讓的性格,這些在道光眼中都是君王必備的美德。第二件小事就是道光曾召二人入對談話,奕訢的師傅淨給他出“餿主意”,說要他在道光面前極力展現出自己的才韜大略,而奕詝的師傅則出了好點子,說皇上一旦談到年老多病、將不久於人世時,要伏地流涕,表孺慕之誠。到了那以後,果真不出所料,於是奕詝在道光心中的美好形象就這麼鞏固了下來。

    恭親王奕訢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彌留之際,當眾宣佈了立儲詔書,即要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從此,奕詝登基,即咸豐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民大學計算機研究生就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