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澗一清泉

    “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語出《戰國策》.齊宣王見顏觸。

    意思是無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沒有源頭的事物才是事物的根本!這是道家思想,要理解這句話必須要站在“道”的角度來看,如果你站在儒家或者法家的角度是無法理解這句話的,下面說說自己粗淺的看法,大家一起探討!

    《道德經》說道生萬物而德養之。道是什麼呢?道是無質無相、無色無味的,道是萬物之源,卻沒有什麼東西生道。也就是說在老子的哲學裡,道這個萬物之源已經是盡頭了,我們再無法探究追溯下去。西方哲學上把追溯世界的本源的學說稱之為“本體論”,我們中國則稱之為“本根論”,而把如何認識世界的學說稱之為“認識論”。其他文明一直糾結在形而上學本體論上面,所以上帝、耶穌、先知、佛祖大行其道,直到馬克思說世人皆重於如何解釋這個世界,可關鍵是如何改造這個世界,才偏重於實踐。如不是馬克思等人如今的基督教恐怕還在宗教泥潭的打轉,看看如今的穆斯林、佛教徒,似乎還是沒有走出來。而我們的祖先老子2500多年前就給我們終結了這個爭論,世界萬物的本源就是“道”,不用再追溯下去了。

    結合上面的問題,追根溯源意思就是無形的道是道衍生的有形萬物之主宰;沒有源頭或者說看不見源頭的道是萬事萬物之根本!在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一個企業的董事長,他總是若隱若現,一般員工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可董事長卻是這個企業的舵手。他用無形的手主導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引領著企業文化,沒有他這個企業就失去了根,就如馬雲、任正非一樣。那些是有形者呢?比如總經理,總經理執行著董事長的路線,用各種看得見摸得著規章制度管理員工去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

    後世唐朝時趙蕤(ruí)寫了一本《長短經》,裡面也說: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人是世間最為複雜的,因為人隨時在變,所以就不可能用有形、不變的規章制度來知人、管人,故能御人者可為王,這就是“知人者,王道也”的意思。知曉事物的本末,把事情辦好這是大臣本分,這是“知事者,臣道也”的意思。

    所以顏觸給齊宣王說無形者形之君,無端者事之本。意思是告誡齊宣王:要懂得貴以賤為本(沒有臣民百姓那有君王)、高以下為基(沒有士人的支撐那有君王的高高在上)的道理。作為君王切不可不察此辯證的相生相剋之理,自傲自滿,隨意踐踏臣民百姓,不尊重士人,這樣就會動搖國本,以致國破家亡。王自謙稱孤、稱寡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現實生活中能洞察規律(無形)的人通常是領導者,是為智者。而掌握具體技能(有形者)的人只能為人打工,是為有知識者!換句話說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而我們應該做一個有知識的智者,而不只是做有知識硬碟!

  • 2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樣一來,“無形者,形之君;無端者,事之本。”就很容易理解,只有空間足夠大,古人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只有這種無所不在的大空間,才可以容納得下任何一種空間形態,也只有時間足夠的長,長到無窮無盡,產能讓任何一種生命任意延伸。

    《長短經》歷代以來有“屠龍術”的稱呼,是專門給那些想成就一翻大事業的人來講的,所以就特別重視格局,《莊子.逍遙遊》裡面也講:“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講的就是格局。

    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如果想成就一翻大事,就要有足夠的人才,那麼這時做為一個決策者,就要有足夠大的心胸去容人,因為再優秀的人都有缺點,這時就要看決策者能容納下多少人的缺點,能容下多少人的缺點,就能容得下多少人才。

    但是格局不是用嘴說大的,現在都喜歡講“萬物皆可盤”,其實我們在盤萬物之前,不妨先盤一下自己的格局,把它先盤大了,那就沒有盤不了的物,呵呵,雖然是玩笑,但道理就是這個道理,任何事都有一個前因後果,這個因果定律,誰也無法逾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剛認識的男生去吃飯,應該去自己喜歡的卻很平價的餐廳還是去大多數人喜歡的卻貴點的餐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