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族魂影

    既然是流行的,那也就不是永久的,不是永久的,怎麼能成為經典呢?我覺得經得起的時間考驗的才能稱為經典,現在的流行歌曲,普遍存在一樣的特徵,好聽,但是我們不會唱。

    這種體驗特別深刻,我平時開車的時候,放著那些流行歌曲,只能跟著啊啊啊啊,或者高潮部分唱幾句,這種感覺很難受。可是放到大花轎,九九女兒紅,千年等一回,甜蜜蜜這樣的歌的時候,就是會跟著一起唱,並且歌詞積極向上,聽一兩遍就能記住。

    我想在多年以後,當某一首歌的旋律響起來的時候,很多人能夠跟著一起唱起來,那麼它就已經可以稱之為經典了

  • 2 # TM影音

    總體趨勢還是好的,但大眾審美的提升還需要時間。

    畢竟大眾還停留在對音樂簡單的理解上,快歌呀慢歌呀,嘻哈呀民謠呀,當然這沒什麼錯誤,沒人會要求聽眾一定要具備紮實的樂理知識再來聽歌。

    但畢竟還是受一些影響的——很多看似很常識的東西,大眾可能都還不是特別懂。

    這裡牽扯到對好音樂的標準之談:真正的好音樂到底是什麼樣的?大眾的審美是否可以作為一個標準來評價音樂?

    音樂是否只能是精英的狂歡?大眾是否永遠沒有資格對音樂議論?

    事實上,從流行樂開始,大眾就具備了對音樂的議論:最簡單的標準,好不好聽。再上一個檔次,能不能打動人心。更高檔次,是不是具備特別的風格或者主題。最高標準,擁有宏大敘事和視野以及足夠觸碰靈魂的好音樂。

    而我們所在的華語樂壇,正處於一個最看流量的時代。

    這才引發了題主的問題:我們的華語樂壇流行樂,是否自從2010年之後,就一直在原地踏步呢?

    顯然沒有。

    樂壇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由很多人很多公司很多音樂甚至很多產業構成的。

    同樣的,樂壇不是概念,也不是一個人,不能用人走路來比喻樂壇。

    人走路可以原地踏步,但樂壇不可能。

    華語樂壇只能說是在某一個方面進步了,又在某一個方面退步了。

    退步的是大眾審美和鑑賞,小眾審美凌駕於大眾審美之上,流量歌曲橫行榜單,真正用心的音樂卻無人問津。高音成為了唱功評價的唯一標準,噱頭大於一切。

    所以說是有得有失,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壞的一面。

    不過趨勢還是非常好的,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歌曲的音樂性,開始欣賞精彩的編曲,開始喜歡認真的音樂人。

    華語樂壇從來沒有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死的活的都是音樂人,不是一整個華語樂壇。

    如果讓幾個音樂人就能代表整個華語樂壇,那麼無疑是一種悲哀。

    換言之,沒人能代表華語樂壇,羅大佑李宗盛竇唯王菲不行,後來的周林陶王也不行。誰也不行。

  • 3 # 好詩如風

    這個是相對的。現在的網路和資訊渠道方便,有手機等各種媒體傳播渠道,使聽眾接觸到的歌曲型別更加豐富多彩,欣賞到的外來音樂種類也越來越多,可以說聽眾的口味和欣賞水平也越來越普遍提高。同時歌曲創作者接觸的音樂型別和風格等也在受這些媒體渠道傳播的影響,創作的歌曲型別也更加豐富多彩。比如近年的嘻哈,藍調,爵士等,搖滾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哪些作品能夠成為經典,大眾的喜愛範圍和歌曲作者的創作範圍也都在不斷的擴大著,提升著。

    而且能夠成為經典的歌曲,一般歌唱性要比較強,通俗點說,就是大眾能夠學會了去唱的,即能夠被大眾傳唱。

    並且歌曲作品是否真的能夠成為經典,還需要時間的考驗。要想歌曲真的能夠成為經典,不是那麼太容易。

    我翻了一下自己的幾個音樂網的收藏,確實感覺近年可以理解為經典的不是很多。一下子就能想到可以叫經典的,有許巍的《空谷幽蘭》,王菲的《塵埃》,朴樹的《平凡之路》等…

    所以個人認為,不一定是成為經典的歌曲變少了,而是哪些種類的歌曲能夠成為經典,哪些歌手的作品能夠成為經典,哪些聽眾所最能夠接受的歌曲能夠成為經典,等等…多種因素在內,這些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和沉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市不言頂--三月大機會如何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