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十五度說
-
2 # 沒有跨不過溝
毫無疑問,司馬懿是個十分謹慎小心的人,要不然也不可能在曹操手下活這麼久,眾所周知,曹操生性多疑。因此,由於它謹慎的性格,看到諸葛亮泰然自若地在彈琴,心裡就得掂量掂量了。司馬懿不敢冒險,他也不認為諸葛亮敢有這樣的魄力,作為蜀國軍政一把手,會把自己的生死當兒戲,這就像小偷到別人家裡偷東西,難免會心虛,即便主任不在家。
回顧一下空城計的背景。
諸葛亮錯信馬謖以至丟了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趁勢引大軍攻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所帶的五千兵馬,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老弱兵丁在城裡。危機中,叫士兵大開四門,每個城門派兵20名士兵裝扮百姓,灑水掃街。諸葛亮領著兩個小書童,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凝神看後,疑惑不已。司馬懿兒子說出了諸葛亮是故弄玄虛,而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及至探明回家,諸葛亮已調來趙雲,驚退司馬。
而且,“琴聲”也大有深意,樂聲是能影響人的情緒,在當時緊急情況,如果諸葛亮的琴聲裡哪怕有一絲慌亂,想必司馬懿就不會猶豫了。
再加上,諸葛亮足智多妖和傳奇事件,司馬懿定是耳熟能詳,面對這樣一個勁敵,司馬懿謹慎的性格使他不得不做的保險一點。他也輸不起,全軍覆沒的話,曹操那裡不好交代,還會有殺生之禍。於是,卻衡利弊之下,司馬懿決定不進城。
而且司馬懿在退走20裡後,也派斥候打探情況,得知趙雲趕來,才退走的,說明司馬懿也是不甘的。
對於司馬懿來說,諸葛亮是不是空城計不是最關鍵的,如果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是不會貿然進城的,司馬懿太謹慎,絕對不會允許出現一絲差錯,只會在確定的條件下去做決定,所以曹操到死也沒抓住他的把柄。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瞭解自己的永遠是敵人。司馬懿多疑謹慎,因為了解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覺得諸葛亮不會冒險,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讓諸葛亮逃過一劫。
回覆列表
司馬懿善於揣摩人心,他與諸葛亮多次交手,敵我雙方心理摸的很清楚。司馬懿活的長久,一直熬死了諸葛亮和曹操子孫三代。曹操在位期間並沒有重用司馬懿,司馬懿熬出頭是在曹丕獲得儲君之爭中站隊站的好,後來曹丕繼承大統之後才開始重用司馬懿。曹丕在臨終前託孤司馬懿,命司馬懿和曹真為輔助大臣,輔助曹叡治理魏國。
後宮中長大的性格難免多疑,曹叡也是一個聰明人,成長曆程磕磕絆絆,小的時候自己的親生母親被曹丕賜死,自己也受到了牽連。所以曹叡對身邊人特別不放心,想要獨攬大權,一直在找機會除掉曹丕留給自己的顧命大臣。司馬懿和曹真在朝廷中的影響力甚至要大過皇帝,直接動手的話肯定是幹不過,再加上東吳和西蜀聯盟,一直對魏國虎視眈眈,朝廷一旦發生大的變動必然會引起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利用司馬懿和曹真的不和,從中斡旋坐收漁利才是正道。
當時諸葛亮的部隊已經被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擺下空城計只是為了延緩司馬懿的追擊,以便爭取時間讓老百姓退回蜀中,保全剩下的兵力和部隊。司馬懿連先頭部隊都沒有進去檢視,而是選擇了全軍撤退,沒有對諸葛亮進行剿滅。帝王之術在於制衡,混跡官場求生的法寶也在於制衡。如果司馬懿在這個時候除掉了諸葛亮,魏國少了一個大敵,外界不足為懼的情況下,曹叡便會整頓朝廷內部。由於一直想要擺脫司馬懿和曹真的制衡,只是迫於天下大勢才遲遲未下手。司馬懿知道如果今天把諸葛亮除掉,給魏國除掉一個大敵,明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死期。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性格多疑的曹叡的性格能做出過河拆橋的事。即便司馬懿知道這是計謀,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也只能選擇全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