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講故事

    碾槽用生鐵澆鑄,通體黝黑,由碾盤和槽身兩部分組成。碾盤呈圓盤狀,與古代銅錢彷彿,中有方孔,用以固定木柄,木柄兩端刨圓,便於兩手抓握;槽身呈船形,中間一條“V”形槽,用以盛放料材;兩頭上翹,闊肚尖嘴,宛如一葉扁舟;下有四足,略向兩側分開,以增加穩定性。 改革開放前,社會經濟不發達,一般家庭中根本沒有小型粉碎機、研磨機等家用電器,逢年過節,偶爾想包些芝麻餡的燒餅、湯圓改善生活,通常是在玻璃臺板上用擀麵杖或瓶子碾壓芝麻,玻璃臺板太光滑,芝麻在上面容易打滑,很不方便。如果用碾槽,就輕鬆多了。碾槽不是家家都有,那時有碾槽的人家可吃香了,東家用,西家借,忙得很呢! 舀四五湯匙炒熟的芝麻倒進槽內,兩手握住碾盤的木柄,在承料槽內用力按壓、來回滾動,伴隨著“嚓嚓嚓”的芝麻破裂聲,濃郁的芝麻香就四散開來,讓人饞涎欲滴。芝麻碾碎後,傾入大碗裡,再碾第二趟,直至芝麻全部碾完。時間碾長了,手掌發紅,胳膊發酸,還真有些吃不消。不過那時一般人家經濟都不太寬裕,也不會碾太多,夠吃就行,解饞而已。 碾槽有大有小,小的就像上述“家庭版”的,只有三十釐米左右長。大的將近一米,我小時候在轅門橋附近的同松藥店裡看到過。聽老人們講,這麼大的碾槽,用手是推不動的,要讓年輕的小學徒,手扶門框,站在碾盤的粗木柄上,兩腿用力,碾盤前後滾動,才能碾藥材,如今這一場景是再也見不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飯時哪些壞習慣應該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