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聊到巔峰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比較難講的,

    詩詞本質上和文章一樣,只是詩詞的文字更加精煉一些罷了:律詩八句四聯分作起、承、轉、合;文章也分作起因、經過、高潮、結尾----所以詩詞文的行文結構便定下了結尾不能氣勢太盛。

    但為什麼說難講,是因為中國文學理論“大一統”的學術觀念,使得諸多古文學理論書籍中,都喜歡用形而上的字詞來闡述詩歌理論。比如:

    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平直是啥?舂容是啥?變化是啥?淵水是啥?---這些理論知識,不但不能直觀的學習到如何作詩,連這些表述的字詞都沒有一個準確性。不單單是這本《詩格》,別家詩詞話都是如此,動輒說高妙、性靈、豪邁,但是因何為之高妙?因何為之性靈?因何為之豪邁?這些東西都沒有仔細的提過。

    直到民國時期的西力東漸,部分經學大家以西學研究法門介以中國文學理論研究,才逐漸釐清了“好之因何而好”,但依然不太清晰。譬如“尾聯會收斂氣勢”直是涉及到為何作詩文之技法要定為“起承轉合”?、以及“起承轉合”之好處為何?因為大多數理論是非常枯燥的,所以我這裡用一個別的方式來“同感”,可能理解會比較容易----那就是“追女孩子的過程”。

    作文之法,便如你追女孩子一般,首先你得定一個目標,選一個姑娘;之後如何?無非是製造一些讓她對你有好感的相處過程,讓她有跟你一樣相處的衝動,對你有好感,成為你的女朋友;而作文便是你製造一些有波瀾的故事,讓讀者有讀下去的慾望,最終體會到你的情感有共鳴;

    那麼這個過程如何處理?

    剛認識一天,晚上就上人家宿舍樓底放一堆蠟燭,拿個喇叭高喊“XXX,做我女朋友好嗎”?您看看是姑娘下來還是一盆水下來?這就是沒培養出好感,便“提起氣勢準備結尾”的下場;作文也是如此,在沒有交代清楚事件之前,便嚎啕大哭我如何傷心絕望.....你感動的只是你自己罷了,讀者一頭霧水,全是“???”這人莫不是瘋了?

    而表白和文章的結尾是一樣的,不是發起進攻的衝鋒號,而是勝利的號角。你要在過程中表現你的炙熱,而不是在要結束的時候才熱情澎湃....

    所以,我們需要提起氣勢的時候是表白之前相處的過程;是作文之中描寫主題的過程。過程豐滿、情感充沛之後,所謂的表白,文章的結尾,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當你平常和女孩相處就異常浪漫,她也對你有好感了,你只需要找個安靜沒人的地方跟她說一句“作我女朋友吧”即可;在作文之中,你把你的經歷說的感人肺腑,結尾只需要說一句“我累了”便可以賺足淚點。

    以上,便是為何尾聯會收斂氣勢的原因。

  • 2 # 在細雨中呼喊9

    所謂的收斂氣勢,直觀來說,就是說前面幾聯中,有過氣勢很高的一聯或幾聯,只不過到了尾聯,氣勢不再象那樣張揚,比如杜甫的《登高》,前三聯張力十足,分別用“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無邊落木”、“萬里悲秋”、“百年多病”,配上“猿嘯哀”、“鳥飛回”、“蕭蕭下”、“滾滾來”、“常作客”、“獨登臺”,給人的感覺是情緒綿綿不盡,越來越濃,以至於達到飽滿的狀態,但到了尾聯,卻突然一頓,由闊大之境轉入個人的境況,說自己如何如何的年老頹廢,酒都不喝了。看似結語平淡,卻讓人回味無窮。杜甫的這種於感情濃郁時的一頓,反而餘音繞樑。律詩中多出現這種尾聯收勢的情況,其實是詩歌內在結構的合理,本來文學作品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于格律詩來說,更是強調起承轉合,不可能平鋪直敘,更不可能情緒總在一個點上,要有起有伏。之所以這個氣勢多收斂於尾聯,卻是暗合了中國傳統詩“含蓄蘊藉”、言而不盡卻意味深長的審美方法。

    昨日中秋,一首七律,聊以湊趣。

    《杭州建德過節》:

    中秋萍跡在新安,明月親人兩不全。

    暫借高樓懷故土,難將愁緒度詩篇。

    孤燈旅舍陪倦客,滿目霓虹映笑顏。

    此景此情滋味亂,無言再續一支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磷酸鈣在桃樹上施用能補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