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老嘆世界
-
2 # 思悟心蕾
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裡,能夠從眾多科學或科普類資訊裡面辨別真偽,需要的不單單是愛好,更要有極其靈辯的智慧頭腦,以及相關的知識功底。
首先,辨別所傳播的資訊是否屬實,最重要的是就是從出發點、條件及目的進行有效的銜接對比。在這裡既要有智慧層面的對比,又要有模擬試驗方面的推演。這樣才能夠從萬花筒的資訊之海中抽取真實可靠的知識。
其次,在檢驗知識的真偽時,需要有著務實誠懇的心境。有時候人們會選擇華而不實的炫目資訊,這就從務實相脫節,自身無法認知與駕馭,又如何能夠真正的落實與貫徹。這中曇花一現的資訊就應該在第一個環節進行排除,如若這都排除不了,那麼只能渾渾噩噩的被混餚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並由此愈來愈茫然無助。
最後,在接觸新理念的時候能夠主觀上去構建與之相對應或輔助的能力。只有與之交融才能夠更直觀領悟其中的深意或瑕疵,這是需要極其有頭腦的主觀認知才能夠去做的。相比較而言,能夠完全投入一個領域去拓展或尋找瑕疵的人並不多,否則就遍地都是科研人員了。
總之,容易被眾多資訊所左右而不能自拔的,都是在知識構架上不紮實,同時還在自主認知及辨別方面有極大的欠缺。說到根子上,就是缺乏智慧的頭腦與紮實的知識基礎,才會形成偏聽偏信的盲動行為。人無完人,在駕馭知識與智慧上是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只能儘可能的大範圍覆蓋,還要精通一些專項知識。此外就需要人與人互相之間來相容互補。
-
3 # 閒人171567636
這個問題不好說,也在於自己的分辨能力,敏銳的頭腦和豐富的常識,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應多請教身邊的高人,做事三思而後行或可少上當或不上當。當然,騙子和偽科學往往計高一籌,使多少人天天上一當,噹噹不一樣,當引以為戒。
-
4 # 天樞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判斷一個事物是不是科學的,應當從科學的研究方法入手。
這也是科普界一直提倡的:
科普再多,也只是科普一個結論,而告訴人們如何去以科學的方法判斷某個事物是否是科學的,反而更重要。這也是我們的國家一直在做的:
教育是最大的科普: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學到的各種科學研究方法,都是來源於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我們通常會有一個誤解,就是上學是用來學知識的。實際上,學校學到的,更重要的應該是思想、方法。離開學校後,知識你可以忘記,但方法和思想是萬萬不能忘的。作個比喻就是:學完高數,你可以忘記各種公式定理,但唯獨極限的思想是不能忘的。
因此,以正確的研究方法,輔以堅實的基礎,是我們判斷一個事物是否科學的關鍵:比如正在謠傳的轉基因食物會使使用者的基因發生變化。對於這點,我們如果知道高中生物的知識,那麼,就會知道:食物吃進去之後,管它基因是怎麼樣的,都會被我們的消化器官分解成最基礎的:糖類、氨基酸、脂類等,然後我們的身體又拿這些分解來的原料進行重新組合成我們需要的物質。那麼,你覺得轉基因食物會不會改變我們的基因呢?
再比如某廣告說的:我們討厭化學、我們的產品不含任何化學物質。
只要初中化學還沒忘,那麼就會知道,我們生活中所用的物質都是化學物質。這廣告就是一個很大的笑話,沒有一點基本的科學素養,對此,我們還需要再繼續往下去看嗎?顯然不需要了。
諸如此類,一下想不起來太多。
總之,我們需要做的不多:重新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科學知識,然後下次碰到需要判斷的東西的時候,稍微查一些資料,就能夠結合學過的知識判斷真偽。如果能做到,至少生活中80%以上的偽科普都能破解。歡迎關注! -
5 # 園緣緣園
主要的分辨,不論是什麼!一定是靠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判斷,如果自己這兩方面都無法去判斷的時候,就去請教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記住,一定是值得信賴的,不然,會把你帶進一個更大的誤區
-
6 # 楚天雲平
網路上出現科學論述基本上屬非專業人士臆斷,即無科學性也不屬科普知識,大部分人是對某些學科似聽過讀過一點浮淺的知識,然後按自己主觀想象。就拿量子說點事,量子的研究只有中美兩國領先,中國可能比美國更有成就感,中國量子衛星已上天,美國沒有,雖說美國已經披露出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晶片,但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項技術對中美兩國都是核心技術,屬於國家最高機密,不會輕意往外透露。這樣引起非專業閒人捕風捉影,弄出很多笑話。其實人們只是好奇而已。
-
7 # 胡穆子
網上的“科普知識”,要認真、謹慎對待,這裡有幾種情況,一是以訛傳訛,釋出者並非惡意,只是自己也搞不大清楚。二是有意為之,如虛假廣告,賣保健品。網上科普良莠不期,尤其是有關養生保健,未經有關部門確認,還是小心為好。
回覆列表
這問題不應針對個人,這問題也不應出現在媒介。
這是媒體的本職工作,對自身釋出資訊的真實性負責,不然就沒受眾。
現實是所有漢語媒體都忽略其釋出資訊的真實性,都充當殘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