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疾速大肥魚
-
2 # 文化史中來
秦國時代的河西走廊是月氏的統治區域。 月氏(讀作“越知”,yuèzhī)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早期以遊牧為生,住在北亞,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其後西遷至中亞。這時,月支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支。 與秦接壤的正是小月一部。
為何強盛的秦朝沒有想到攻佔河西走廊一帶呢?
個人認為還要從當時秦國國策思維、經濟國力、戰略地位綜合分析。
首先,秦國採取遠交近攻,先弱後強,逐一攻破,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戰略;秦國位於關東六國西側,面臨的主要威脅全在東部,東出是秦國既定國策。燕楚齊幾個國力強盛的國家在秦最東側,而月氏在秦西側,再月沒有主動對秦發起進攻的情況下,秦是不希望腹背受敵的。
其次,秦以東地區是中原文明聚集區,秦之前的東周首都在洛陽,可以說其他六國所轄區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是當時中國的核心區域,秦想完成大一統必須要先滅六國,有足夠經濟、資源以及人力的支撐,相反月氏自古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蠻夷之地,戰略地位較低。
再次,秦遠交近攻,穩住齊國攻滅三晉之至一統,可謂步步為營,公元前221面滅齊完成統一,實現中央集權,當時秦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如何管理和經營帝國,月氏對秦也無法造成威脅,何況當時秦早已經將在自己背後的義渠滅國,沒有繼續向西北征伐的理由和必要。
-
3 # 琢瑒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軍事為政治服務。經濟基礎的強弱直接決定軍事的成敗。戰國初期,秦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於齊、楚、燕、韓、趙、魏等6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的爭霸中佔有利地位和不被別過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達圖強。於是乎有了之後的商鞅變法,雖然商鞅被車裂而死但其變法被繼續實行下去。至此秦國國力、人口都在不斷上升,在幾年的苦心經營之下秦國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秦國強盛之後,迫於當時秦國地處西北,面臨最大的敵人就是戰國6國,透過採取合縱連橫的政策,在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的歷史使命耗時15年。古代以農業為重,長期戰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北方有遊牧名族匈奴日益龐大,對秦帝國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包括以前河西走廊一帶為月氏,匈奴對大秦帝國的威脅要更大,於是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帥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了失地。以後修築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到,客服了國內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 此時大秦帝國周邊形勢還是比較穩定,以後不久秦始皇病死。大秦帝國走向了衰敗。如果秦始皇不死,大秦繼續保持幾十年的強盛,佔據河西走廊也不是不可能的!
回覆列表
為何秦人不取河西,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這幾個問題:
一,河西走廊,自古為軍事要地,是中國疆土的一道天然屏障,為歷代統治者的必爭之地!漢朝取河西后,設武威,灑泉、張掖、敦煌四郡,陽關、玉門兩關,自此成為漢族抵禦西北外族侵略的重要屏障之一!
二、秦吞併六國建立大秦帝國後,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臨洮、南據象郡、北達陰山,但是並未拿下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