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南楓希

    藩籬:讀音為fān lí,本義是指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柵欄。如:《國語·吳語》:“孤用親聽命於藩籬之外。”韋昭注:“藩籬,壁落。”其引申為邊界、屏障。其也比喻界域、境界,或用來指某一範疇。

    至於後者,很抱歉,查了資料也沒有查到,還請指教。

  • 2 # 純鈞LHGR

    首先,【藩蘺】不用多說,僅僅是錯別字而已。

    【藩籬】原與【樊籬】兼用,【不設樊籬恐風月受人拘束】嘛。【藩】是【樊】的異體字。不過,不論【藩】和【樊】都不是本字,本字是【棥】。

    事實上,古漢語裡原本只有【樊籬】而無【藩籬】。樊,真正表示“竹木築成的家園籬柵”。

    《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

    《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莊子·則陽》:夏則休乎山樊。

    而藩字,則是作為樊字的異體字出現,兩字兼用,後來逐漸發展處獨特的字意,最早是指人而言的,國之重臣稱藩翰,又古代分封制度下,封邑之地稱藩。

    如果說藩籬與樊籬有什麼區別的話,一般而言,藩籬更細密、規整、結實。

    此源自《周禮·春官·巾車》:漆車藩蔽。其注云:藩,今時小車,漆席以為之。

    細密、規整、結實,甚至還刷了漆,才稱得上藩。

    而樊的本字是【棥】,本意是指枝條、藤蔓交錯的叢林。用作樊籬一詞,相比藩籬的話,它不夠規整,更雜亂,也不夠結實。

    至於【藩蘺】則已經說過,純粹就是錯別字而已。

  • 3 # 敏之慎之

    藩籬和藩蘺,從詞面上看僅僅是籬、蘺一個偏旁的區別,但意思相去甚遠。

    藩:籬笆的意思。

    籬:用竹、藤條、樹枝之類編成圍牆,其實也就是籬笆牆。

    藩籬:其本意是籬笆牆,引申為邊界、屏障。再把外延擴充套件一些,比喻成思想的境界,知識領域的某一範疇,意識中的界域。

    如“即便在制度藩籬被取締的今天,不少黑人仍然受到不公待遇”。指的就是意識形態領域。

    蔡寬夫《詩話》:“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惟義山一人而已。”

    藩籬是比喻藝術境界。

    蘺:是一種香草,估摸就是現在上餐桌的蘺蒿。

    藩蘺:從字面或本意上解釋,就是籬笆牆邊上的蘺草。

  • 4 # 亦有所思

    沒有區別!

    是同義詞,所謂的藩蘺是後人的筆誤。

    小可查了一下,帶有“藩蘺”二字的,有《菜根譚》,中有“向坦途上自設一坷坎,從空洞中自築一藩蘺”,看到那個“築”字便覺得不對,於是查了另外的版本,果不其然,是誤寫,應當是“藩籬”。

    另一個有“藩蘺”二字的是《西夏書事》,原文“(金明)洵延州之保障,熟戶之藩蘺也”,翻譯過來就是金明那個地方,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延州的保障,少數民族的屏障邊界(“藩蘺”)。

    那麼,這個藩蘺是否也應當屬於筆誤呢?

    藩,就是籬笆。

    蘺,是一種水草。也就是屈原《離騷》中的“扈江離與辟芷兮”中的“江離”,後來變成了江蘺,詩詞中多見,而且均以《離騷》做為典故,比如魏了翁《水調歌頭》有“石蘭衣,江蘺佩,芰荷裳”之句,句句不離騷。還有洪諮夔《水調歌頭》“扈江蘺,貫薜荔,制芙蓉”也是源於離騷。還有白居易《代書詩》“憂來吟貝錦,謫去詠江蘺”,更有張炎《聲聲慢》“待喚起,甚江蘺搖落,化作秋聲”。

    我們可以肯定,這個蘺就是江離,就是一種水草。他的引伸含義是謫貶,是情操,典故源於《離騷》。

    巧的是,在查詢字典時,看到了一則關於蘺的記載,出自《康熙字典》,原文是“築長城而守藩蘺”,並標明瞭出處《漢書•陳勝項籍傳》。小可又翻了《漢書•陳勝項籍傳》,發現這一句變成了“(乃使蒙恬)築長城而守藩籬”。顯然,《康熙字典》中的“藩蘺”也是指屏障之意。而《西夏書事》中的“藩蘺”更是指屏障之意。

    於是,小可無比確信,蘺,通籬,意義完全相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電圖紙leb代表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