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湖南郴州市小學裡一名男孩不但上課未認真聽講,還不時搞一些小動作。校長謝鳳華解釋:“這個小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就被評為‘識字大王’,只要他上課不影響同學們,我們也不好強制他認真聽講……”超前教育已不侷限於傳統的中、高考競爭,現已發展到從早教識字背詩,再到雙語幼兒園、“小升初”選拔學生了。
0
回覆列表
  • 1 # 黎晨爆客秘訣

    我們的孩子真的輸不起嗎?

    現在社會上興起“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是源於一句話的廣為傳播,這句話就是“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助推了一種教育思潮。你不能光怨一句話,一句話能在短時間內被這麼多家長所接受,它反映了普遍的家長對應試教育的無奈,反映了家長的一種焦灼的心理,同時它也反映出我們社會的科學普及的程度,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基本上還不是一個靠思想者可以制動的理智的社會,因此最後還要靠教育部下發一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來控制住這個不冷靜的局面。雖然多少有點“亡羊補牢”,但依然是做對了。

    ②孩子在幼小的階段上要不要比輸贏?

    客觀來說,孩子是沒有一條統一的起跑線的。有的孩子進步快的時間會早一些,有的則會遲一些。不同的人生,成就的高點出現的時間也不盡相同,甚至出現的次數也不盡相同。教育不會是,也不應當是流水線生產,教育應當是最人性、最人情、最個性的育人過程。因此,根本就不會發生受教育者的人生輸在生命起點的情況。應當真實地告訴孩子:人生是跑馬拉松,起點上不要落後就好了,關鍵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堅持下去。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奠基”“準備”“起跑”“起飛”的步驟。在3歲前需要人生的“莫基”,6歲前需要學前的“準備”,之後整個基礎教育長長的過程都是給孩子日後的人生做“準備”,是為推動孩子自黨“起跑”做好“準備”,機會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你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情況“準備”得好就可以在適合自己用武之時“起飛”了。“奠基”主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好的養成,這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軌道;二是開發孩子的潛在智慧,這是做生命素質的銜接性培養。這兩件事上,是看家長會不會做,做得怎樣。真正要比是家長比,不要拿孩子比,更不是比知識學習成果的時候,是家長需要賽賽科學的養成教育、科學的素質培養。學前“準備”主要解決一個集中的問題:為孩子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準備良好的全面的素質基礎。你作為家長為培養孩子準備好了嗎?

     

    有進度、有質量要求的系統的知識學習開始於進入小學之後,學前沒有必要將後面的事搬到前面來做,這樣還會把該做好的事擠掉了!學前的孩子接觸知識,我們應當把它作為一種培養孩子好習慣養成的載體,落實好習慣養成才是我們應當達到的目的。你透過強化訓練,雖然也可以看到眼前的效果但你的孩子因為學習開始於負擔,而不是開始於快樂,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會使他們很難堅持走遠。並且還可能給孩子的心理埋下負面影響的種子!而且帶著學過的東西走進小學一年級的課堂,孩子學習的新鮮感極大地下降就會帶來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率低以及驕做自滿等問題。

     

    家長現在需要給自己的超前教育“降降溫”,不應把自己需要和孩子在親密接觸中做的事,在日常生活流裡做的事,都用金錢委託出去了,這樣做你將來會後悔的!因為它從根本上就違反了初始教育的規律,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中特別需要的不是機械的訓練,而是親子關係之間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互動和深化。我們不懂教育,可以自己去學習,學習了還應當自己去做,不應當藉口忙和不懂而委託別人完全替代,別人對你的幫助只能是一種協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出臺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學習的範本。

     

    我們應該透過學習真正弄懂對3-6歲的孩子我們應當做些什麼,怎麼去做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端正自己的教育觀點,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為了孩子的長遠利益,紮紮實實做好當下的事情吧

     

    “為了明天,做好今天”,這是做教育的實質。沒有對孩子明天的考慮,今天的教育就是盲目的。把明天的培養任務搬到今天來做,必然衝擊今天的教育任務。只有把明天的需要當作今天培養孩子必須融入的面向明天的鋪墊這樣來紮紮實實做好今天既著眼現實又著眼未來的培養,才能掌握家庭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龐涓斷孫臏腿,孫臏用幾十年佈局復仇,為何師兄弟相殘成戰國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