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夜一燈明
-
2 # 傲嬌的小農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百年之後的事情?葬在哪裡?有一些人的想法比較先進,會提前為自己選擇好墓地。甚至有些人想著,自己被束縛了一輩子,想在死後將骨灰撒在大海里,令靈魂無拘無束。不過有一些身份尊貴的人,可以葬在八寶山的公墓中。
八寶山被稱之為革命公墓,對國家有貢獻,或者身份尊貴的人,可以葬在這裡。這裡,是很多革命先烈的安息之地,生前為國家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與犧牲,才有了今天美好生活。
這座公墓中,也有很多領導人的英靈。為了國家分分鐘都沒有休息時間,耗盡最後一把力氣在所不惜。在八寶山的東北角,有一座佔地300多平方米的墓地,它的主人是任弼時。可以說,這個墓地是八寶山中佔地面積最廣的一處,任弼時就躺在這裡面,可是再也醒不過來。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任弼時去世。這位領導人的去世,舉國哀痛,黨和國家都很重視他的葬禮。為了表達全華人民對他的敬仰與哀悼,也為了紀念他對新中國成立的鞠躬盡瘁,為其建造了八寶山最大的墓地。
其實任弼時的這一生,經歷了貧苦的生活,受到了很多磨難,卻沒有影響他對革命事業的付出。他出生在貧困的家庭,沒有經濟條件去讀書。不過,他沒有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碌碌無為,而是找到機會就去學習認字。作為第一批黨員,一直堅定支援毛澤東思想,擁護真理,支援革命。當時的中國已經腐朽不堪,急需要改革。於是任弼時去蘇俄學習,探求真理。
在革命過程中,任弼時兩次被捕,經受了各種嚴酷刑法。坐過"老虎凳",受過電刑,不管酷刑多麼嚴峻,都沒有令他屈服,反而變得更加頑強。遺憾的是,這位領導人沒有看過中國的強大,也沒有看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如果泉下有知,這位領導人肯定無比欣慰。當初之所以那麼拼命的研究真理,就是想讓中國強大起來。
感謝任弼時等革命先烈無怨無悔的付出,有了他們的流血犧牲,才為中國的強大鋪平道路,才讓後代有了幸福的生活。後人應該銘記於心,懂得感恩!
回覆列表
八寶山革命公墓原定安葬物件為革命烈士,後擴大到一定級別的幹部。
1951年頒佈執行的《革命公墓安葬暫行規則》規定,犧牲或積勞病故的革命軍人和革命工作人員,經過申請批准後,均可安葬在革命公墓。而幹部的級別,最初定為“縣級以上及革命軍人團級以上”。
墓地的方位和墓穴的大小,和幹部的級別正相關。按照規定,公墓廟前為縣團級幹部墓區,廟後東側是地委級幹部墓區,西側是省委級幹部墓區,再向上是中央領導幹部墓區。
墓穴用地,根據幹部級別劃分為三級區,安葬者需按各區級別順序及面積大小使用,不得挑選和擴大。至於墓蓋、石碑、月臺的尺寸,也都針對不同級別幹部有詳細的規定。
前來辦喪者,一律憑上級單位的介紹信(註明死者生前級別、擔任職務)來確定入葬者安葬在哪個墓區,沒有絲毫通融。公墓建立骨灰堂後,也分為1、2、3 ……室,不同級別領導的骨灰應安放何室,置於正面或側面,均有明確規定。所以,從遺體或骨灰的安置情況,即可看出逝者的行政級別。
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不只是烈士和一定級別的官員。北京市殯葬管理處處長吳增祥說,像李克農上將的父親李哲卿老人和趙世炎的母親、掩護過老一輩中央領導同志的夏娘娘等早期對革命做過重大貢獻的人物,也獲准在革命公墓安葬。
隨著逝者增加,不要說墓地,就是骨灰堂的空間也變得日益緊張,雖然周恩來曾指示“位置改小,盒子改小,層次加多,允許拿出,投水入地”,但到了1974年,全部骨灰堂也只剩下30多個安放骨灰盒的空格。後來,革命公墓又建立了更節省空間的骨灰牆。
此外,也有部分國家領導人的骨灰被家屬遷出了八寶山,帶到他們的家鄉或其他地方安葬。如1999年底,彭德懷骨灰悄然遷出八寶山,回到故鄉湖南湘潭;賀龍骨灰於2009年遷回家鄉湖南張家界;陳賡夫婦的骨灰於2011年回到故里湖南湘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