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水墨畫家陳莊

    傳統山水畫,形式感確實老套,我在臨摹當中常常拋棄整畫面貌,取感興趣的區域性臨習。有種說法,取古人筆墨區域性,用放大鏡看,得出的感受很現代,很當代,這證明,傳統山水的筆墨精彩絕倫,是座寶庫,可深入挖掘,為我所用。

    傳統山水畫的形式老套,總覺得“千律一篇”,看多了,審美疲勞,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要把傳統山水畫和現代山水畫結合好,改變它的形式,多用現代簡潔流暢的直線,充分運用好幾何構成,如此一番,畫面肯定不一般,能出新意,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

    傳統與現代是結合,不是反叛,中國山水畫的傳承筆墨不能丟,如何結合,創作出有新意有韻味的當代山水畫,是每一個山水畫家要研究的大課題。

  • 2 # 工農視角

    傳統的山山水水和現代的山山水水是有極大的區別的。

    傳統的山山水水與現代山山水水的區別在於人群居住的集中和國家的社會體制與民主民權對社會發展的變化所決定,簡言之,山山水水的變化是取決於國家體制對國家社會的發展進行一定的規劃。

    比如說在舊社會,土地屬於地主土豪劣紳的,一切工業也都是土豪的,人民沒有主權,窮人只能靠租地和打長短工來維持生存,在樹木材料的使用上是沒有砍伐權的,而且更沒有使用權。在舊社會的封建制度中、一切工業除了礦產在野外外,其餘工業基本都是在城市內,由於工業和科學的不發達和數量極少,這些工業對生態環境沒有多大的影響。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口與社民的需求量存在極大的區別,這個人口與社民不僅僅只是指國內人口市民,在今天這個全人類互流互通的文明社會中,全人類的需求與追求都是互通關聯的。

    總之人們的需求量越大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大。

  • 3 # 聖蓮學堂

    我覺得是傳統山水和現代山水怎麼結合的問題,可能取決於畫家自己的習慣和表達方式,應該沒有一個確定的固定模式,也絕不能給建立一個固定的模式,創作肯定都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在裡面,如果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那是磚塊,具體怎麼去操作這些我就根本不懂也不會,既然不懂就不想亂說,我還是遵守自己堅決不誤導大眾的原則底限。

  • 4 # 鞏慶喜工筆畫館

    中國傳統山水形成和確立是魏晉風度的參透。山水發展變化是東晉時期顧愷之說起,他是第一個著有畫論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從《洛神賦圖》人物山水合一的夢幻題材轉入《廬山圖》的現實中。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從北宋山水講究“無我境”到南宋時期的“有我之境”使山水畫更加具有濃厚審美性質。南北二宗山水系統化思想進行革命整合是荊浩山水整合之變。從自然秩序發展繪畫秩序。

    “形神兼備”到“情景交融”稱為宋畫典範,得山之骨法應是范寬第一。其《雪景寒林圖》傳神風範把宋時期的壯美之境推於極致。董源山水在於集皴法認知大成,立皴法之美學系統。在中國畫五度變法空間中,有了較深的認識,體現山水中元之逸氣的皴之美。

    從顧愷之和陸探微的“蜜體”山水到吳道子的“疏體”山水畫派發展,從無皴單調到創造以點畫為主梯度致深的造詣,是中國畫山水特有空間模式的寫照。

    王維首先採用“破墨”新技法,開創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表現手法。深化了“意在筆先”的靈活運用。

    現代山水只是在傳統山水基礎上發展而來,傳統不是繼承形式、而是一種精神載體。把山水畫的意境發展到物理、情理、畫理、性理的新時代、即保留了傳統物像特點、又與賞析者保留了一段距離,給欣賞者更加廣闊的回味空間。

    個人淺見、僅供大家參考。

    2019、4、20日於聞香閣書畫館。

  • 5 # 魯東居人1

    對於山水畫的創作而言,傳統與現代.當代與未來是永恆話題。也是把握與吸收創新的彰承關係。人們之所以認定自古以來的山水人文精神與情懷,不僅傾仰它的高尚志節,美質,更重要的是肇典的哲學觀輝映自我胸襟自我境界的自然審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性氧與負氧離子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