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
2 # 語文老師李探花
教師實行“末位淘汰制”、“縣管校聘”、“十一抽殺律”目的何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領導對教育現狀不滿,試圖打破教師“終身制”、“鐵飯碗”的局面,強化教育質量意識、憂患意識、服務意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領導的出發點是對的,但是方法卻是錯的,這是南轅北轍,最終一定是事與願違,這種改革註定是虎頭蛇尾,最後難逃失敗下場。一所學校,一個縣教育落後,是老師的責任,還是領導的責任呢?
舉一個簡單例子。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些校長執掌學校時,學校欣欣向榮,校風正,學風濃,成績好,獎狀、獎牌貼滿了牆,有些領導管理學校時,離心離德,老師外流,成績一塌糊塗,學校烏煙瘴氣,這是誰的責任呢?
老師還是那些老師,學生還是那些學生,可是學校還是那學校嗎?所以說,真正決定學校發展走向的是領導,是校長,而不是普通老師。現在實行的所謂“校管縣聘”、“末位淘汰制”,更別說什麼殘酷的“十一抽殺律”了,劍鋒所指都是老師,這就有點捨本逐末,背道而馳了,不僅不會把教育搞得好,我估計更會把教育搞得一團糟!
如果真正想把教育搞得好,除了提升教師社會地位,提高教師待遇,就是選賢用能,讓中小學校長德位相配,選拔有真才實學、有教育懷的德才兼務的領導才是提高教育的關鍵。
謝邀,對當下縣裡的教育不瞭解,所以不敢妄加評議。末位淘汰制,十年前從事人事工作,曾有過嘗試,有些體會,可以談點感想。至於十一抽殺律,據說是羅馬人鎮壓軍隊譁變的辦法,想都不敢想用在處理人事問題上。那就談談末位淘汰吧!這個辦法比較適合企業計件的行業,因為容易量化指標。對於教育,文化等指標軟化的行業並不適用。比如,記者,以發稿為量化指標吧,因不同的稿件,採訪難度不一樣。新手熟手通訊員圈層不同,獲得新聞線索的多寡不一。加上各戰線的新聞題材淡季旺季的差別等。發稿量少的記者不一定不優秀,發稿量多的不一定不懶惰。因為有的記者鞋都跑破了才挖出一點線索,有的記者打個電話,通訊員就將寫好的稿子送來。面對這種情況,強制推行末位淘汰制,只會挫傷記者挖線索的積極性,培養投機取巧的作風,最後是老實人吃虧,稿件質量下降。所以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