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補氣的中藥有很多,人參,西洋參,黨參,白朮,等,為什麼老中醫認為補氣之長是黃芪,而不是人參?
11
回覆列表
  • 1 # 神農本草堂

    《黃帝內經》講,人之所以者,血與氣耳。氣血是保證人體健康的二大基石,也是祛除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保障。中醫常用的補氣藥很多,人參,西洋參,白朮,太子參,甘草,黃芪等等。老中醫經過長期的臨床發現,它們補氣的方向和效果還是有一定差別,中醫有句話,補氣之長,黃芪當家。

    補氣之長者-----內蒙黃芪

    為什麼古人講 “補氣之長,黃芪當家”

    黃芪,味甘,氣微溫,歸脾肺二經。有五大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

    一,從臨床效果講,黃芪作為補氣的要藥,作用效果廣泛而持久,所以歷代本草又有“補氣之長,黃芪當家”之說。古醫書稱黃芪是百藥棉。

    二,從藥材名稱上講,古代醫書將黃芪寫作“黃耆”,芪和耆屬於通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耆,老也,壽也。黃芪的含義就是黃色能夠起到柔緩補氣的作用藥材,相比人參補氣作用長久,所以稱為“黃芪”。

    三,從作用方向上講,黃芪是補衛氣和中氣的,入藥勁比較緩,要經常用才能見效,屬於滋補類的藥材,人參是大補元氣的,古代常常用於回陽救逆,脈微欲絕,也就是現代講的臨床搶救。

    四,從治療疾病上看,黃芪常用於多種慢性病的配伍治療,慢性的貧血,慢性胃腸道,呼吸道等方面問題,

    經典名方話黃芪

    如果在不理解補氣之長的含義,我們還可以從經典名方的用法和臨床效果上,進一步加深黃芪補氣之長的意義。黃芪作為補氣藥的代表, 性甘,微溫。歸脾、肺二經。許多經典方劑中都有黃芪的身影。

    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傳統中醫用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的首選方。

    玉屏風散出自《丹溪心法》,傳統中醫用於治療衛氣不固、表虛自汗的首選方。現代臨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基礎方,又被稱為中成藥中的免疫球蛋白。

    歸脾湯出自《濟生方》,傳統中醫用於治療心脾二虛的代表方。

    十全大補湯出自《和劑局方》,傳統中醫治療瘡瘍不斂的首選方。

    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傳統中醫用於氣虛血瘀、中風痺症的代表方。

    古籍摘要

    1、《本草匯言》 補肺健牌,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2、《醫學衷中參西錄》 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黃芪的臨床用法

    黃芪和人參都是補氣的,但是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人參是大補元氣的,黃芪是補衛氣、中氣的,入藥勁比較緩,要經常用才能見效,屬於滋補類的藥材。黃芪在使用的時候,要對症下藥,只能給氣虛的人用。比如面色蒼白,動輒出汗,或者是四肢無力,肚子大但是很軟,說話沒勁等,都是黃芪適用的體徵。想要用黃芪來治病或養生,一定要先諮詢醫生,自己不能亂用,尤其是陰虛的人不要輕易使用黃芪。陰虛的人大多數有內熱,主要症狀表現為口舌生瘡、舌燥、眼睛幹、手腳心熱等。

    黃芪與慢性腎病

    黃芪治療腎病的效果也是不錯的。慢性腎炎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尿中總有蛋白,這是因為腎臟總是在漏蛋白。這跟脾氣不足有關,脾氣不足就固攝不住人體的精微物質。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者,以及感冒與經期期間慎用。

    補氣之猛將-----人參

    補氣之女將------白朮

  • 2 # 金蘭中醫學社

    黃芪具有益氣固表、補氣昇陽、生津養血等補益的功用,不管是氣虛還是血虛它總能發揮作用。而且黃芪入脾經,可補脾氣,在脾虛下陷這樣的情況下也是十分適合的。用黃芪和柴胡泡水喝,自然能夠調理由於氣虛下陷引起的臟腑下垂。當然,若是程度比較嚴重,還可配伍人參、白朮、升麻等加強補氣和昇陽的功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芋仙配方是什麼?芋圓怎麼做才能Q彈軟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