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療法最早可見於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隔姜灸目前仍是臨床常用的間接灸法之一。國家灸法專項研究結果表明,隔姜灸具有增強紅外群組輻射,正向調諧共振的作用。
姜,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肺、心脾、胃之經,具有調和營衛、散寒發表、祛痰下氣、消水化食、調中和胃、開宣肺氣等作用。透過艾和生薑在施灸時所產生的雙重效果,又經過經絡穴位的放大增強和調整作用,引發體內網路的廣泛蝶變,進而促進氣血執行,提高機體抗病祛邪的能力,這是隔姜療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預防保健的關健。
隔姜灸療法的具體操作:目前是在艾炷與面板之間隔一薑片進行施灸,既有增強艾灸的作用,也不失為增加艾灸安全防護的有效措施。隔姜灸療法的臨床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成熟的鮮姜切成3~4毫米厚的薑片,用牙籤或者縫衣針點刺許多小孔,以便熱力傳導,上置適量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覺熱,區域性面板紅暈汗溼為度。如初灸1、2壯感覺灼痛,可將薑片稍提起,然後重新放上。此種灼痛非真熱,是姜性刺激之故,故乃須以小艾炷灸之,如疼痛難忍,可移動薑片,亦可在薑片下填紙片再灸。
隔姜灸療法的注意事項:應選用新鮮的成熟薑片,而非嫩姜、乾薑,這樣即保證施灸時能達到最顯著的藥理效應,又能發揮良好的導熱作用。薑片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大約2毫米左右比較適合,過薄灼熱感太強,達不到隔姜灸的療效;過厚熱力不能滲透,同樣達不到治療目的。灸炷的大小宜在薑片直徑以內為好,太大易引起面板灼傷,應謹慎從事。本療法簡便,易於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故舒適無痛苦可以根據病情反覆施灸。
隔姜灸有待改進的弊病在於其對艾灸後穴位面板排汗排溼排瘀的阻隔作用。通常所用的鮮姜,其含水量多可達到100%的飽和度水平,艾灸開始後上面持續受熱,會有水分開始向薑片下面溼度較低的面板內部擴散,並形成相對飽和水分層,在面板和艾灸火頭之間形成安全防護屏障,也同時對體內因為艾灸後,應激反應而需要排出的寒溼水分淤堵等形成正向壓力,阻礙其順利排出。所謂“有利必有害”也。
相信不久的將來,藉助一系列先進技術,這一隔姜灸的弊病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隔姜灸療法最早可見於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隔姜灸目前仍是臨床常用的間接灸法之一。國家灸法專項研究結果表明,隔姜灸具有增強紅外群組輻射,正向調諧共振的作用。
姜,味辛,性微溫,無毒,入肺、心脾、胃之經,具有調和營衛、散寒發表、祛痰下氣、消水化食、調中和胃、開宣肺氣等作用。透過艾和生薑在施灸時所產生的雙重效果,又經過經絡穴位的放大增強和調整作用,引發體內網路的廣泛蝶變,進而促進氣血執行,提高機體抗病祛邪的能力,這是隔姜療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預防保健的關健。
隔姜灸療法的具體操作:目前是在艾炷與面板之間隔一薑片進行施灸,既有增強艾灸的作用,也不失為增加艾灸安全防護的有效措施。隔姜灸療法的臨床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成熟的鮮姜切成3~4毫米厚的薑片,用牙籤或者縫衣針點刺許多小孔,以便熱力傳導,上置適量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覺熱,區域性面板紅暈汗溼為度。如初灸1、2壯感覺灼痛,可將薑片稍提起,然後重新放上。此種灼痛非真熱,是姜性刺激之故,故乃須以小艾炷灸之,如疼痛難忍,可移動薑片,亦可在薑片下填紙片再灸。
隔姜灸療法的注意事項:應選用新鮮的成熟薑片,而非嫩姜、乾薑,這樣即保證施灸時能達到最顯著的藥理效應,又能發揮良好的導熱作用。薑片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大約2毫米左右比較適合,過薄灼熱感太強,達不到隔姜灸的療效;過厚熱力不能滲透,同樣達不到治療目的。灸炷的大小宜在薑片直徑以內為好,太大易引起面板灼傷,應謹慎從事。本療法簡便,易於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故舒適無痛苦可以根據病情反覆施灸。
隔姜灸有待改進的弊病在於其對艾灸後穴位面板排汗排溼排瘀的阻隔作用。通常所用的鮮姜,其含水量多可達到100%的飽和度水平,艾灸開始後上面持續受熱,會有水分開始向薑片下面溼度較低的面板內部擴散,並形成相對飽和水分層,在面板和艾灸火頭之間形成安全防護屏障,也同時對體內因為艾灸後,應激反應而需要排出的寒溼水分淤堵等形成正向壓力,阻礙其順利排出。所謂“有利必有害”也。
相信不久的將來,藉助一系列先進技術,這一隔姜灸的弊病一定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