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了不上頭
-
2 # 只為一杯好酒
白酒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主要是溫度、溼度、水分等對白酒釀造影響較大。從影響白酒質量的“水、糧、曲、窖”等因素看,幾乎都與自然環境有關。
好水出好酒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水的硬度、衛生指標、口感對白酒都有較大影響。比如降度勾兌用水一般採用軟水,嗅感、味感都要好才能達標。
自然環境對曲的製造影響很大。古井貢酒桃花開時制曲,就是考慮到了春季溫度、溼度的氣候條件。這時制曲質量好、出好酒。
三是自然環境對發酵影響深遠。以濃香型為例,入池溫度一般控制在20度左右,過高、過低都影響酒醅發酵。適宜的環境對微生物的培育與生長都非常有利。
目前中國的茅臺鎮、四川的瀘州、邛崍、宜賓、綿竹等地、安徽的古井鎮、江蘇的洋河鎮、雙溝鎮,山西杏花村鎮都是白酒產業比較集中地區,這些地方的自然環境都為釀酒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大部分名酒都產於此。而東北、西北等省份產不出好酒與自然環境也有直接原因。
-
3 # 滄海一笑6097
這個是一定的。當年建國之初,周總理就提出了“萬噸茅臺”規劃,把茅臺酒廠人員,技術,裝置搬到遵義,準備擴建生產規模。但是始終沒有做出和仁懷市茅臺鎮一樣口感的茅臺酒,後來才發覺,赤水河茅臺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氣候是不能搬過去的,正是因為如此,沒法複製茅臺酒。後來,遵義這個新廠,因為其來之不易,比較珍貴,生產出來的酒就取名“珍酒”!
-
4 # 酒滿十分
有沒有關係,不如換一個角度看,以大家都知道的茅臺為例。
茅臺酒質好,但如果將茅臺的人、工藝,窖泥、甚至灰塵統統拿到手,在另一個地方複製,是否能做出另一個茅臺?
在上世紀70年代,茅臺產量還比較低,為了讓大家都能喝上茅臺酒,中國政府真的就進行過這樣一次試驗。1975年,國家將人才、窖石、窖泥、原料、裝置等都原封不動地從茅臺搬到不遠處的遵義,按照茅臺酒生產工藝做了一次長達十年的試驗。雖然後來依然做出了品質不錯的醬香型白酒—珍酒,但也只是具有茅臺風格,依然沒能達到茅臺酒水平。
在這個試驗中,釀酒所有條件裡,唯一變化的就是自然地理條件,從茅臺鎮到了遵義。茅臺鎮這個地方天然適合醬酒生產,兩岸高山並處於海拔400餘米的河谷地帶,全年平均風速約為 1. 2m/s,空氣相對溼度為63%~98%, 平均降雨量1088mm,平均氣溫約 21℃,實踐表明,這種高溫、多雨、潮溼的氣候條件天然適合醬香型制曲和釀酒工藝中微生物的網羅,更適合多輪次發酵工藝的需要。
除此之外,很多工藝其實也與當地環境密切相關,所謂12987工藝,就與赤水河以及當地氣候有關。而除自然環境外,甚至也會存在人工環境,比如茅臺鎮當地因長年燒鍋爐形成的微酸環境,因為適宜釀酒微生物的生存與繁衍,就構成當地特色之一。
釀酒是多方面因素組合影響的過程,因為複製難度的關係,自然環境當然不能小視。
回覆列表
閒話不少了,進去正題,中國白酒釀造工藝流程是一個方面,其實地理環境起到的作用是無法代替的,咱們白酒香氣的形成是微生物,微生物生存繁衍的關鍵因素是環境,土壤,溫度,溼度等決定的。中國名酒基本出現在北緯30°,四川,貴州就在這個位置上,想想我們耳熟能詳的白酒,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沱牌,都出自哪裡,地理決定了酒的品質,生產醬香茅臺的紅櫻子高粱是東北高粱不能比的,中國釀酒最好的高粱,澱粉含量百分之六十五,這些高粱只產自赤水河兩岸,紅纓子高粱是茅臺酒的靈魂,難道這不是地理問題嗎,現在的珍酒就是當年想擴大規模,用的都是和茅臺一樣的工藝流程和師傅,但就釀不出來茅臺酒的品質,為什麼啊,因為離開茅臺鎮的地理環境就不行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釀造不同的酒,水土不同,酒香各異,酒的神秘在於地理環境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