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227308

    理論的東西聽聽就行了!

    記住你的作品是關於你本人的,而不是你所代表的東西。這是個微妙的平衡,你要學著去把握,當然,別最後去拍自己的腳就行了。

    不要讓自己陷入理論中不可自拔,而要尊重理論。

    去讀讀遊記類文學作品在描寫和記敘方面與攝影極為接近。不要為了風格而風格。

    如果你有自己的主題,你也可以採用別人的方式,只要對主題有幫助。反之亦然。

    如果你要去拍大家都已經拍攝過的東西,那麼就採用你自己獨有的方式和風格。

    而最終你兩樣都會得到,你的意見會自己顯現出來,但這需要時間。

  • 2 # 紅塵三笑

    "主流的,大多數的不一定是對的”這句話在攝影創作中也是正確的。它體現了貴在創新的理念。而創新就要敢於對教條,俗套說不,這樣才能另闢蹊徑,脫穎而出!

  • 3 # 跨境電商小龍

    我覺得這個就像唱歌一樣。如果你唱的像刀郎,永遠都是模仿。要想成為真正的歌星,你必須唱出自己的風格。攝影創作中如果大家一味的按照理論,都是一模一樣的構圖,難免會出現審美疲勞。各行各業,有創新才有未來。

  • 4 # 人生大樹學

    攝影,有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一種是紀實,一種是創作,概莫能外。不管選擇什麼樣的題材,無非是原本地記錄真實的存在,人、事,物、景、境、象,等等作品,或者是,以客觀的真實的視覺形象為素材,運用各種技術的或藝術的創新和創意手段,加以拍攝者個人獨有的主觀意識,表達鮮明而突出的主旨寓意,而完成的作品。

    對於紀實性攝影,也有主觀性,如拍什麼和不拍什麼,選擇就是主觀作用。但,就拍攝的題材,必須是現行而真實的,原形原貌,原汁原味,不能有絲毫的改變,這一點不難理解。

    對於創作性攝影,從題材講,其現行而真實的要求,不一定完全照樣了,有的現場性強一點,而有的現場性不那麼嚴格了,至於說到後期,發揮性更多更大了,甚至完全從屬於藝術要求。

    不管是紀實性攝影,還是創作性攝影,都需要硬功夫,紮實的基礎,豐富的積累。具體說,一是要多讀書,豐富頭腦,有見識,有想法 ; 二是多讀圖,多看中外名家的片子,積累豐富的視覺效果,領悟其獨具慧眼之處,充實視覺形象 ; 三是多走路,名山大川,市井小巷,工廠田間,觀覽大千世界,閱歷自然與社會景象,儲備深厚的世風世相。四是多實踐,多動腳,多動眼,多動腦,多動手,實踐出真知嘛。五是多聽名家指點,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現在回答題目中的問題 :

    1,主流的永遠是攝影人必須觀注或從事的重點,不管任何歷史時期,或任何時代背景,主流永遠是正確的發展方向,除了沒落的時代。

    2,大多數都一樣,這一點不一定盲從大多數,或者跟風大多數,就攝影來說,現在的普及程度超過任何一個藝術門類,且真正進入藝術境界的不多,所以,一定要想人所未想,見人所未見,拍人所未拍,不能隨波逐流。

    3,至於主流的、大多數的都不一定對,這個說法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主流的也有對錯,大多數的更是良莠不等,關鍵要用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分析判斷。

    不論怎麼說,追求創新,是總旨,是關鍵,是攝影人的Sunny大道。

  • 5 # 呂永亮

    ‘’主流的、大多數的、不一定是對的‘’ ?

    題主啊,後面如果沒有說明事物的話就成了莫明其妙的反主流、反大多數了……通常來講主流不但意味著大多數人所認可或已經是習慣的形式,而且也是一種經歷積累。

    假如是用一種經驗去套各種素材的話,那就完全可能是不一定對的啦……

    有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用手機拍了一組富士山腳下的景色,獨特的畫面視角立刻吸引了大量人員的關注……成名後為日本與國際時尚品牌拍攝照片, 完成了從業餘攝影師到專業攝影師的轉化。

    以下圖片皆是業餘攝影師成名前的作品,是用……手……機……拍的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下雨了可以撐傘,心下雨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