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娑婆記

    塵歸塵,土歸土。怎麼一讀到就讓我悲憫起來呢?汗,寫的好,說的好,那到底是描寫什麼樣的意境呢?簡單聊聊吧,

    首先,這句是什麼意思呢?百度上是這麼說的,“塵歸塵,土歸土”是一句名言。意思是說:你是什麼就終究是什麼,無論生老病死,從哪裡來就會到哪裡去。呵呵,像是一句大實話。其實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這句話。

    1、佛家

    佛教認為世事本無常, 人世間的所有煩雜瑣事恩怨紛爭,總伴隨著恩與怨、得與失、 悲與歡, 種種因素制約中, 這些煩惱總在左右或是束縛著我們的思想,我們有時真的無能為力,在如此繁華社會中,如能靜心獨向一隅, 能保持一種十分平靜的心態,沒有埋怨,沒有煩惱,沒有悲傷, 想悟透 一切只不過是又回到原處而已。

    佛家認為眾生之所以有所執著,是因為未能破除眼根,色根等諸根。不瞭解無明的本性。其實我們在看這句話,很通俗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大家用盡了一生的經歷,都無法領悟到它的精髓所在。從理性上說,也許我們似乎能明白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要在行動中去真正實踐“塵歸塵,土歸土”的理念,還是不是那麼容易的。

    2、玄奘西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黃曉明拍電影《玄奘》,故事講述的是,玄奘西行,但沒有孫悟空等神通廣大的徒弟保護(真可憐),而是一人一馬悄悄的偷越邊境,一路上擔驚受怕,擔心隨時會被抓住並送回長安。玄奘一人,牽著馬當進入沙漠裡時,發現自己的盛水皮囊漏了,已經沒有一滴水可喝了,此時他恰好步入了沙漠的腹地,進退兩難(想想如果是你該生出什麼樣的情緒啊?)。

    但是他還是勇敢的挺了過去,在西行的路上,經歷何止是九九八十一難啊,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終於順利的抵達了那爛陀寺,帶回佛經,度己度人。

    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會過去的,傷痛也會,欲絕也會、悲痛難忍也會,一切都會過去的。

    3、死亡

    突然想起那麼一件事,也是聽我朋友說的,他有一次回老家,聽說他親戚家的老頭的老伴去世了,作為同一個村子裡的人,他要去他家裡代勞(就是幫助料理喪事)。隔天一大早就去他家幫忙了,到了他家門口,看見老頭坐在家裡的石桌子上面吧嗒的抽旱菸,從他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的悲傷悲痛,作為晚輩當然得主動上前去問候他啊,想安慰他,讓他想開一點,誰知他說:“走了好,走了就回家了”。我被他的反應給驚愕住了(什麼情況啊)。

    於是我就一直在想,“死了就回家了”,這不是對死亡最好的闡釋嗎?記得上學時讀過《莊子》: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看來古人那時候對生和死的理解也是那麼的深刻啊,塵歸塵、土歸土,也許面對死亡回家是最好的結局。

    最後,來說點快樂點的事情吧,如今醫學技術發達,人的壽命也在不斷的增長,所以說,你還能活好多年,不要老惦記著死,要活在當下,享受快樂美好的一天!

  • 2 # 和諧湘聲

    “塵歸塵,土歸土”這句話原文出自聖經,英文的原文就不引用了,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聖經是本意是:你是什麼就終究是什麼,生命輪迴, 從哪裡來就會回到哪裡去。所以這句話雖然是一種宗教語言,卻充滿了哲學意味。飽含著洞察世事的睿智,洞悉人心的練達。

    世事紛擾、熙來攘往,富貴功名也好,疾病窮苦也罷,不過是生活的表象,繁華過後,熱鬧一場,一切最終都會歸於平靜。所以人生在世,要不為功名所累,不為瑣事所擾,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本心,不忘初心,追隨我心,做自己喜歡的事,認清自己是誰,順其自然,不刻意、不強求,還生命以本來面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00x配750ti和2300x配750ti哪個好?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