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陽憩園

    才子李叔同和高僧弘一法師,聯絡起來,堪稱傳奇。圓寂前,他曾手書四字“悲欣交集”,可謂概括了他的一生。以下是我曾經寫過的一篇關於李叔同的文章。

    世間已無李叔同

    世間已無李叔同。他雖已故去七十年,卻留給後人說不盡的話題。

    他生於風雲激盪的19世紀末,逝於戰火連綿的20世紀中,短短六十三年,前半生閱盡繁華,後半生一襲僧衣,臨終前只留四字絕筆:悲欣交集。雖只四個字,其深意卻眾說紛紜。

    在中國藝術史上和文學史上,李叔同這個名字有著太多的光環。音樂、美術、書法、戲劇、詩文,他無所不通;他更是開風氣之先,將西方音樂、美術、戲劇首次引入國內:創辦了中國第一本音樂雜誌,在國內首開人體模特教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並親自登臺表演......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樣膾炙人口的歌被代代傳唱;當他的書法繪畫作品被後人視作珍寶收藏;當中國話劇藝術在他之後漸入佳境,我們怎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李叔同”這個名字的意義,又怎能以“曠世才子”一詞將這一切籠統概括。

    他也曾教書育人,可謂桃李滿天下。美術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吳夢非、曹聚仁......這些後來聲名顯赫的人物,都曾師從李叔同。而他的學生中,無人不敬慕李先生。不僅僅因為他的才學,更因為他的人格。李叔同最器重的兩位學生,一位是豐子愷,一位是劉質平。如果去細細探究二位師從李叔同過程中的諸多細節,便可以毫不武斷地說:沒有李叔同,便沒有作為文藝大師的豐子愷,也沒有作為著名音樂家的劉質平。由於李叔同的引導,豐子愷才確立了其一生鑽研的方向——繪畫。許多年後,豐子愷如此回憶當初:“當晚這幾句話,便確定了我的一生,但我不記得年月日時,又不相信算命,如果記得,而又相信算命先生的話,那一晚一定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關口,因為從這晚起,我打定主意專門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對於劉質平,李叔同則不惜解囊相助,以薪水資助他留學日本。正如劉質平自己所說:“先師於餘,名為師生,情深父子。”我不知道,當今之世,還有沒有像李叔同這樣有才學又以真心育人的老師。

    作為才子的李叔同,作為導師的李先生,以及後來作為律宗十一代祖師的弘一法師,聯絡在一起,實在堪稱一部傳奇。後世人及他的仰慕者,或許無人能說清楚李叔同出家的真正原因。不因厭世,不為逃避,或許,繁華閱盡之後,他澄明的心便自然投向了這樣一處清涼之所。阿蘭若處,曲徑通幽。他在佛國的淨土裡潛心修行,講經弘法,於是中國的文化史上便又多了一分遺產。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只留深愛他的人在俗世裡空自糾結。李叔同出家後,他的日本籍妻子流著淚回到日本,不久後終於不甘心又回到杭州找他,於是便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叔同——”

    “請叫我弘一。”

    “......弘一法師,請你告訴我,什麼是愛?”

    “......愛,就是慈悲。”

    “先生,你對世人慈悲,為何獨獨傷我?”

    “......”

    先生,你對世人慈悲,為何獨獨傷我?弘一不言,西湖不言。

    而,西湖水裡,又新添了些許淚滴,只為李叔同。

    後記:最近讀《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詩詞人生》,又看了電影《一輪明月》,太多感觸,乃至震撼。這裡只是簡短敘述。最後錄一首李叔同的詩《歸燕》,這首詩其實也是配過曲可以唱的:

    幾日東風過寒食,秋來花事已闌珊,

    疏林寂寂變燕飛,低迴軟語語呢喃。

    呢喃呢喃,雕樑春去夢如煙。

    綠蕪庭院罷歌弦,烏衣門巷捐秋扇.

    樹杪斜陽淡欲眠,天涯芳草離亭晚。

    不如歸去歸故山。故山隱約蒼漫漫。

    呢喃呢喃,不如歸去歸故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口縣到穆稜八面通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