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次位面
-
2 # 鄭太尉觀天下
在20世紀末,隨著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美國海軍在近海水域作戰機率的增加,為了打擊敵岸上目標並對海軍陸戰隊以及在沿海地帶作戰的陸軍以火力支援,美國軍政首腦對在上述作戰中使用遠射程艦炮和大威力彈丸的興趣有所提高。
裝有三聯裝406mm艦炮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從海軍正規序列退到預備役之後,就降低了海軍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因此,海軍著手研究艦載火力支援系統,對可用於執行上述任務的8種可供選用的火炮進行了費效比分析。在1992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中,撥款3100萬美元進行這項研究。據海軍專家分析,這項科研設計與試驗工作的總費用可能高達2~3億美元,而包括系統製造、裝艦及人員培訓的總費用將超過10億美元。
當時審查的系統之一是FMC公司於70年代末研製的Mk71-0型單管203mm艦炮。該炮經過了嚴格的試驗後同意裝備使用,但國會沒能批准批生產。應該指出,其試驗樣炮裝在“赫爾”號驅逐艦上,四年之內發射炮彈達1800發以上,顯示了很高的戰鬥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
全自動的Mk71-0型火炮裝置具有12發/分的射速,可由一名炮員在6分鐘內將位於彈艙內準備射擊的75發118Kg重的彈丸射向目標。這樣的火力等於二次大戰時巡洋艦上的三聯裝203mm火炮的火力,而後者需要的炮員竟多達44人。另外,三聯裝203mm艦炮的質量和體積比Mk71-0型大6倍多。與美國海軍使用最廣泛且只能進行有限火力支援的Mk45型127mm艦炮相比,203mm炮彈的重量是127mm炮彈的3.5倍多,殺傷力是其6倍多。當時FMC公司準備改進Mk71的基本設計,在結構上採用最新技術,這些技術可以提高其戰術效能,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對艦載火力支援系統提出的要求。但該專案最後還是無疾而終。
-
3 # Sabot穿甲哥
↑1976年6月29日下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萊蒙特島以南,標準排水量2850噸的福雷斯特·謝爾曼級驅逐艦赫爾號(USS Hull DD-945)正在慢速航行。和其它同型艦相比,赫爾號艦首的MK42型單管127毫米艦炮被一種新型火炮所取代。這種火炮的炮塔略微顯得有些高大,為了收容更長的炮尾,炮塔後部形成了一個突出的部分。這種新型艦炮便是美國海軍當時正在進行的“大口徑輕型艦炮”(MCLWG)計劃的研製成果:MK71型8英寸(203毫米)/55倍徑單管艦炮。
↑赫爾號驅逐艦,攝於1975年4月,可見其艦首203mm炮和艦尾127mm炮的大小差異。
↑在1970年初,所有的克利夫蘭級和巴爾的摩級巡洋艦都從美國海軍中退出現役,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也因日漸老化面臨封存。這也就意味著,此時美國海軍艦船上的全部的對岸攻擊武器就只剩下127mm的MK42單管艦炮了。
而這款艦炮不僅彈丸威力不足,更為致命的是其射程比蘇聯當時的海岸炮要近,而在那個時候大名鼎鼎的陸攻神器“戰斧”巡航導彈尚在襁褓之中。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美蘇戰爭爆發,美軍艦艇又需要進行登陸作戰或是縱深對陸打擊任務的話,就要在敵軍海岸炮射程內頂著敵軍炮火進行作戰。再加之美軍在越戰後認為需要軍艦保留一定的炮戰能力,以便在低烈度區域性戰爭中進行對陸火力壓制。因此大口徑輕型艦炮計劃便在1970年代初被提出。
圖片攝於1975年9月,赫爾號上的艦員正在清潔203mm炮的炮塔。
↑這是MK42型127mm單管艦炮的草圖,也就是上圖中安裝在赫爾號艦尾的那款127mm炮。由圖中可見其炮塔(含炮)長8.1m,座圈直徑為約2.82米,炮塔高4.26米(包括炮塔上方突出的火控單元)。
但是為了追求較高的射速,該系統安裝了雙路供彈系統,有兩個彈倉和兩套裝填機構,故在艦體下的安裝深度約為9.608m,而所需的寬度較大,應該超過4m。
該炮全重66193kg(含彈藥),高低射界-15°/+85°,旋轉速度40°/秒,俯仰速度25°/s,最大理論射速40發/分,發射31.505kg重的MK41 Mod0型高爆彈時,最大彈道射程為23691m。
↑相同格式的MK71型203mm艦炮的草圖。由圖可見其炮塔(含炮)長13.9m,座圈直徑為約6.25米,炮塔高4.27米。在甲板下所需的安裝深度至少要5.2m,而由於採用了更大口徑的炮彈,其裝填系統的寬度也達到了4.27m,與MK42的兩個彈倉相當。
該炮為全自動控制,但即便如此炮塔的安裝重量(含裝填裝置以及彈藥)也高達78425kg。得益於電力驅動的俯仰/旋轉機構,該炮的俯仰速度可達20°/秒,旋轉速度更是達到了30°/秒,高低射界達到-5°/+65°。
該炮的最大理論射速為12發/分。在發射117.5kg重的MK25型高爆彈(無制導)時,該炮的最大彈道射程為29260m。也就是說,雖然203mm的MK71的炮塔座圈直徑是127mm的MK42的3倍,重量卻只比後者大18%,而且反應速度和前者相近。更加關鍵的是,MK71的射程不僅比MK42要遠約30%,其彈丸質量更是後者的三倍多重,其對遠距離目標的殺傷效能自然不必多說。
↑上圖是美軍M109型155mm榴彈炮的威力試驗。MK71艦炮的高爆彈中裝有9.7kg炸藥,而當前各國的主流155mm榴彈炮裝藥量在8kg左右。可以說MK71型203mm艦炮的殺傷力,對付一般的艦船、建築物、機場、無防護的人員甚至是裝甲車輛,都是完全夠用的。
↑除此之外,位於弗吉尼亞州的達倫軍械實驗室(Dahlgren Laboratory)還專門給MK71型艦炮研發了一款203mm鐳射制導炮彈。在1976年7月對伯恩斯號(USS Burns,DD-588)靶艦的射擊實驗中,赫爾號上的MK71艦炮用該彈取得了五發全中的好成績。
↑實際上 ,MK71型203mm艦炮原計劃是安裝在上世紀8、90年代美帝提出的“強襲巡洋艦”(Strike Cruiser)上的。計劃中這將是一型滿載排水量超過1.75萬噸的核動力宙斯盾巡洋艦,計劃頭5艘的舷號是CGN42-46,但由於其在里根任內的取消,MK71專案也隨之下馬。美國海軍巡洋艦的舷號也空開了CGN42-46,而從後來的提康德羅加級首艦CG-47提康德羅加號開始。
↑強襲巡洋艦計劃下馬後,美帝也曾做過將MK71艦炮裝在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艦體上的設想,可見MK71的結構一直延伸到艦體底部,橫向上也佔用了大量的艦體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就是沿用斯普魯恩斯級的艦體。而二者的排水量都在8000-10000噸左右。(在赫爾號上安裝的是縮水的實驗型,實裝型的裝填和火控機構比實驗型要複雜得多)
但若是用於對登陸灘頭的火力支援以及壓制任務,實際上當下各國主力大型驅逐艦現裝備的100-130mm自動艦炮憑藉其較高的射速以及較強的連續射擊能力,已基本夠用。
若將203mm炮用於防空或是反艦,則又是一筆十分不划算的買賣:比127mm炮大一圈的203mm炮不僅在射速、反應速度、連續射擊能力上較前者遜色,只有在彈丸射程以及威力能夠取得較大的優勢。當然203mm炮彈更大的彈頭也就意味在其上採用諸如火箭助推、滑翔彈翼等增程手段的潛力要大於127mm炮,也能夠安裝精度更高的導引頭。
但是上述優勢在飛得遠、打得準、且威力更大的導彈面前,203mm炮又只有低頭認慫的份。可以說,203mm艦炮在當前的技戰術背景下,頗為雞肋。
↑美帝給其最新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滿排超過15000噸)則可以看做是當年美帝在蘇聯解體後自認為一敗難求而打造的一款新時代隱身 “殖民地炮艦”,也算是當年203mm炮的設計理念的重生。
該級艦安裝兩門155mmAGS艦炮系統,而AGS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實際上都要大於前文所寫道的MK71型203mm艦炮,甚至達到了二戰時雙聯203mm炮的體量。這門炮就能發射長達2.25m、重達102kg的LRLAP增程制導滑翔炮彈,最大射程高達185km,命中精度誤差僅10m。
↑185km的射程用於一般的對陸縱深打擊任務完全夠用,LRLAP僅僅10米的命中精度誤差也相當感人,但這款炮彈也有致命的軟肋——太貴(成本大部分來自炮彈的導引頭以及制導系統等精密電子裝置)——美國軍方最早提出AGS計劃時曾做出要求,希望將該彈的單價控制在3.5萬美元以內。而隨著其載艦DDG-1000由於成本過高,計劃建造數量由30餘艘降至3艘,LRLAP的生產規模也隨之大幅縮水,這樣在分攤研製成本和費用之後,它的價格大幅度增加,每發單價達到80萬美元,而美國海軍一枚戰斧巡航導彈的單價大約也在100萬美元左右,最新型的戰術戰斧導彈(block4)價格更低,而LRLAP在面對射程超過2000km,彈頭超過500kg重(甚至可以遂行核打擊任務),技術成熟久經沙場的戰斧大爺時,也顯得沒什麼優勢了。因此即便對於財大氣粗的美帝來說,也感覺80萬(刀)一發的LRLAP實在是太過於奢侈了。
↑DDG1000的設計思路,實際上是一款依靠其隱身特性徘徊於敵方近海,“獨來獨往”的對陸火力打擊艦,放棄了反導功能,也大大削弱了對空探測和打擊能力。近期曝光的圖片顯示,因為研發經費不足,原本的整合射頻系統被一砍再砍,朱姆沃爾特號上多出了許多外接裝置的鼓包,而這將會極大的破壞其原有的隱身外形。
↑而隨著中國052d神盾艦“下餃子”一般的服役,最新銳的055已經下水,054、056護衛艦也已服役數十艘,無論是近海還是遠洋,中國的海軍實力只能說是逐步提高。當年美帝自認為孤獨求敗的時代一去不返,DDG1000在敵方近海的單艦生存能力堪憂,又難以融入現有的美軍作戰體系,或許也就陷入了一種用途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透過LRLAP下馬,美帝最新銳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陷入有炮無彈的窘境,我們或許也能管中窺豹一番,在導彈兵器面前,傳統的艦炮早已淪為了軍艦的第二武備,大炮鉅艦的時代,也早已一去不返。
↑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年年初,中國產電磁炮上艦實驗的資訊流出。或許我們也能夠期待,新興的電磁炮能夠彌補傳統艦炮相對導彈在射程、精確度、反應速度以及威力上的諸多不足,在不久的將來撐起一片新的天地。而電磁炮新潮流的引領者身在何方,是東方亮亦或是西方亮,還看今朝。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對於當今目前的艦載火炮來說,其最大的口徑也莫過於美製“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上配備的62倍徑的AGS 155毫米先進艦炮了,然而,其實對於美華人而言,其此前還曾在驅逐艦上測試過一門口徑達203毫米的艦炮,這就是MK71型203毫米艦炮(即問題中所謂的美製實驗型203毫米艦炮)。
MK71型203毫米艦炮是一型輕量化的自動單管艦炮,其比較有有意思的一點在於其採用了55倍身管的輕量化203毫米火炮,該火炮的身管重量只有9噸左右,比此前同樣身管長度的MK16型203毫米艦炮足足輕了8噸左右(後者的身管重量達到了17.14噸左右)。在其他方面,MK71型203毫米艦炮在發射底牌彈時的射程可達50公里左右,並具備發射遠端制導炮彈的能力,在射速上,MK71型達到了每分鐘12發左右,而其原型考慮到載艦“赫爾”驅逐艦的空間過小問題雖然僅能使用75發的供彈鼓,但如果換成排水量17200噸的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則該炮的彈鼓容量將達400發。此外,該炮由於自動化程度頗高,因此在配備的電源控制檯、主控制檯以及測試控制檯都僅需1人進行操控即可。
不過,就是這樣一門看似十分不錯的火炮,卻在後來由於經費特別是後來美國海軍的127毫米火炮普遍也具備了使用遠端制導彈藥的關係,加之潛在對手的變化,故而也就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