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騎著月亮看星星
-
2 # 永遠溫情
清朝閉關鎖國的時間是1757年。
18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髮生,清朝統治者擔心洋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只留下廣州粵海關,以免華人受到洋人洋貨的沾染。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準皇帝頒佈了《防範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檔案建立了“公行”機構。
-
3 # 怡軒上人1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於1757年,具有民族自衛性質。
是清政府為維護其專制統治而推行的對內對外政策,旨在防範外華人與華人接觸、串通而反抗其統治。其內容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關閉大多數海口,只許廣州一口對外貿易;實行公行制度,壟斷對外貿易,對來華外人實行嚴格的限制。另一方面,嚴格限制華人出海貿易或僑居海外,限制出口貨物的種類和數量。
閉關鎖國是封建自然經濟、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的產物。其實是一種消極防禦手段,無法阻擋西方列強的殖民主義侵略,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
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清代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於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這一觀點,後來這一觀點於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寫入了教科書,並且形成了一個觀點認為“清代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