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1860年1月與英國簽署商務條約,確認了英方理查德·科布登與法方米歇爾·舍瓦利耶的自由貿易協議,令法國工業遭遇突如其來的外國貿易競爭。保護主義者與天主教徒都發現,絕對道德主義(moralabsolutism)有時能夠滿足他們的利益與目標,但拿破崙的“道德政策”明顯地令他們受損。
政府多數派開始顯示逐漸獨立於皇帝之跡象。1861年,皇帝失去了在立法團休會期間向外借款的權力;財政預算案可以分段透過,而不需要以整筆金額透過。這成為了反對派對抗皇帝的新工具。往後的事件也正中反對派的下懷。
法國只能再次令義大利與波蘭的人民失望。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後來被沙俄政府鎮壓。這些挫折促使天主教徒、自由與共和主義者等反對派組成自由派聯盟(unionlibérale)。在1863年的選舉中,反對派贏得四十席。其領袖阿道夫·梯也爾馬上要求“必需的自由”。
拿破崙難以誤解以上法國民意的表現,而且他在外交的挫敗也表示他不能遏止如此的意見。他撤換政府部長,又任命反教會的教育部長,表示他嘗試與左派改善關係。歐仁·魯埃擔任國務院總理,被稱為“副皇帝”。
梯也爾之派別是憲法所容許。以維克多·雨果為首的特赦或自願流亡的共和分子也是不願妥協的反對勢力。所以,先前的統治階層正在顯示出他們想再從政的決心。這種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可能會散播到大眾,威脅拿破崙的統治。不過,他認為只要像以前般獲得工人階級的支援,就可以鞏固自己的權力。
1864年,法國皇帝得到保皇黨的支援後,拒絕了所有自由派的要求。這個時候,美國內戰接近尾聲,法國工業危機即將停止。9月15日,法國政府與教皇領地達成協議。前者承諾以衛軍防止義大利攻打羅馬邦。10月30日,普奧兩國則在戰爭中擊敗丹麥,共同管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暫時平息了該地的問題。
拿破崙維持極具野心、卻屢見敗績的外交政策。1857年,法國堅持與英國結盟,借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中國港口予西方商人。1861至63年,法國積極在交趾支那和安南建立殖民地。
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拿破崙公開支援波蘭人的意願,但完全沒有軍事支援,反而僅僅招來俄國的憤恨
1863年,波蘭、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和義大利的人民都要求有更多權利。面對著波蘭帶來的窘態,拿破崙惟有再次提出總是因為時機不佳而毫無效果的權宜之計——建立議會。這次他還是失敗——英國不接受國會的理念,而保守的奧地利、俄羅斯與普魯士堅持專制統治,絕對不會給威尼西亞與波蘭自由的機會。
拿破崙未能取得萊茵河地區的領土,在戰爭後企圖願望成真。他向普魯士要求得到原本俾斯麥承諾給出的領土,或是盧森堡,甚至加上比利時。俾斯麥把他的提議公開,結果令拿破崙出醜。1867年,盧森堡在包括法國之內的數個Continental國家保證下,獲得中立的地位。拿破崙一無所得,反而令法國更形孤立。
法國在1860年1月與英國簽署商務條約,確認了英方理查德·科布登與法方米歇爾·舍瓦利耶的自由貿易協議,令法國工業遭遇突如其來的外國貿易競爭。保護主義者與天主教徒都發現,絕對道德主義(moralabsolutism)有時能夠滿足他們的利益與目標,但拿破崙的“道德政策”明顯地令他們受損。
政府多數派開始顯示逐漸獨立於皇帝之跡象。1861年,皇帝失去了在立法團休會期間向外借款的權力;財政預算案可以分段透過,而不需要以整筆金額透過。這成為了反對派對抗皇帝的新工具。往後的事件也正中反對派的下懷。
法國只能再次令義大利與波蘭的人民失望。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後來被沙俄政府鎮壓。這些挫折促使天主教徒、自由與共和主義者等反對派組成自由派聯盟(unionlibérale)。在1863年的選舉中,反對派贏得四十席。其領袖阿道夫·梯也爾馬上要求“必需的自由”。
拿破崙難以誤解以上法國民意的表現,而且他在外交的挫敗也表示他不能遏止如此的意見。他撤換政府部長,又任命反教會的教育部長,表示他嘗試與左派改善關係。歐仁·魯埃擔任國務院總理,被稱為“副皇帝”。
梯也爾之派別是憲法所容許。以維克多·雨果為首的特赦或自願流亡的共和分子也是不願妥協的反對勢力。所以,先前的統治階層正在顯示出他們想再從政的決心。這種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可能會散播到大眾,威脅拿破崙的統治。不過,他認為只要像以前般獲得工人階級的支援,就可以鞏固自己的權力。
外交上的連番失利1864年,法國皇帝得到保皇黨的支援後,拒絕了所有自由派的要求。這個時候,美國內戰接近尾聲,法國工業危機即將停止。9月15日,法國政府與教皇領地達成協議。前者承諾以衛軍防止義大利攻打羅馬邦。10月30日,普奧兩國則在戰爭中擊敗丹麥,共同管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暫時平息了該地的問題。
拿破崙維持極具野心、卻屢見敗績的外交政策。1857年,法國堅持與英國結盟,借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中國港口予西方商人。1861至63年,法國積極在交趾支那和安南建立殖民地。
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拿破崙公開支援波蘭人的意願,但完全沒有軍事支援,反而僅僅招來俄國的憤恨
1863年,拿破崙曾經考慮過干預美國南北戰爭,但最後放棄計劃,把焦點轉向美國南鄰墨西哥。該年,法國軍隊佔領墨西哥城,並擁立奧地利哈布斯堡成員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帝,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國。但是,南北戰爭在1865年就結束。由於美國明確表示會干預墨西哥問題,甚至向墨西哥的共和派提供軍備,故此拿破崙放棄了馬西米連諾。1867年,孤軍作戰的馬西米連諾被捕,最後被槍斃。奧地利皇室自然深感怨恨。1863年,波蘭、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和義大利的人民都要求有更多權利。面對著波蘭帶來的窘態,拿破崙惟有再次提出總是因為時機不佳而毫無效果的權宜之計——建立議會。這次他還是失敗——英國不接受國會的理念,而保守的奧地利、俄羅斯與普魯士堅持專制統治,絕對不會給威尼西亞與波蘭自由的機會。
然而,法國的形勢因普魯士在德國稱雄而變差。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取勝,統一了德國北方諸邦。法國在德之影響力消失。1865年,拿破崙三世與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比亞里茨達成協定。對方模糊地保證如若法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而普魯士取勝,普方將讓法國得到德國西部領土。結果,普魯士是取勝了,但法國一無所得,反而多了一個強鄰。拿破崙未能取得萊茵河地區的領土,在戰爭後企圖願望成真。他向普魯士要求得到原本俾斯麥承諾給出的領土,或是盧森堡,甚至加上比利時。俾斯麥把他的提議公開,結果令拿破崙出醜。1867年,盧森堡在包括法國之內的數個Continental國家保證下,獲得中立的地位。拿破崙一無所得,反而令法國更形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