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自福地來wjf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發明的一種科學。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需要。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曆法初於上古黃帝時期。到夏朝時,曆法輪廓已基本形成,那就是中國最早的歷法:夏曆。

    從夏曆之初,先民們便有觀測,研究和制訂農時二十四節氣的初象,至西周時已基本形成了。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二十四節氣的前半部已經運用到農事與戰爭之中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對天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和對天象的變化所對應的農事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到一定深層後,所產生出來的認知觀念。

    中國的歷法不同於西方諸國,他們曆法的產生較為簡單。制訂的概況一般只有歲首設定,日月分配數和潤月的設定概況上。而中國的歷法除了這些外,還有天文年曆的基礎知識和五星執行的規律等。在此基礎上先民們根據常年的農耕生產,生活及天文氣象變化的影響,為了農耕的自然順時與天象的對應,又進一發研製出了適應農業生產及生活相關的二十四節氣。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文明最早是在黃河中下游(即概指中原)發祥的。那裡的先民以自己生產生活的區域作為對天文天象及地理水文的變化觀測點(二十四節氣主要適應中原及周邊),來認識時間的計算,晝夜的更替,寒暑的變遷及季節迴圈等這些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的自然條件來作為制訂二十四節氣的基本要素。

    在古代商周前後,中國先民對一年的季節劃分只有春秋兩季進入西周後期時又逐步細化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和我們現在的基本一致。所以古人便以春秋二字作為一年一歲的代稱。

    在夏商周時,人們已知道熱冷的變化與太陽執行的位置點有關,所以人們才以土圭來測量日影的運動變化來制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時間節點以適用於農事的需要。到東周時的春秋時代,人們又進一步測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立的時長刻度。從此人們把二分二至合四立共稱八節。到秦漢時,二十四節氣已全部完善並延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有關天文,氣象與農事,所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特殊象徵。這就是與西方曆法不同的文明區別。

  • 2 # 甲午子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特有的智慧結晶,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觀察天地運轉規律所總結出來的。西方文明中也有其獨特的歷法類似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只是因為氣候的不同,規律有所不同罷了。

    中華文明主要來自於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現今的河南,陝西,湖北等地,處於北緯31°23′~36°22′之間,這個地帶四季分明,屬於特點比較明顯的北半球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春季萬物生長,秋季採摘豐收,同時中原地區土地肥沃,事宜農耕,二十四節氣就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地中海一帶,如古埃及,波斯,雖然緯度與中國中原地區相差不大,但是因為其緊鄰地中海,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又稱作副熱帶夏幹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型別。這個地區中年炎熱,四季並不是恨分明,所以二十四節氣並不適用。

    但是古埃及有其獨特的歷法,與二十四節氣相似,反映了古埃及地區的氣候變化,例如三月(哈圖爾)意思是綠色逐漸迴歸大地;五月(圖巴)意思是雨水豐沛、土地肥沃;六月(阿姆希爾)意思是大暑;七月(巴爾馬哈特)意為小暑。

    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咱們中國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依然使用至今,對現代農業和生活任然有比較的指導作用。同樣,6000多年過去了,古埃及曆法仍然存留在現代埃及人的生活中,其雖經數千年但仍能精確描述埃及尼羅河流域氣候的變化,並對尼羅河沿岸人們的生產、生活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庫釣草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