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小虎說

    前段時間寫的一片小文,如下:

    音樂不分國界,曲調不分膚色。 我很想說,音樂也不分雅俗,但近些年網路出現了些毋寧死也欣賞不來的喊麥、瘋狂性暗示類的“音樂”,算了,姑且不談這一類為音樂。

    除了家庭教育工作者,我的另一個身份是會議DJ。

    從小算是真的喜愛音樂,學過鋼琴,拼盡全力拿到了二級證書,雖然是因為母親的拼盡全力,但多多少少還是培養了些音樂細胞,所以勉強勝任這個工作。 但若要我在音控臺處放些“社會搖”“醉把佳人成雙對”,我死給你看。

    所以關於欣賞的藝術,也許我終究是個大俗之人,無法接納,無法雅俗共賞。

    我經常在想,若一個人推薦給你他愛的音樂,那這個人一定也是無比愛你的,如同他愛那音樂般。而你若明確表達不喜歡他的音樂的話,推薦者定會難過的死去活來的;如果你也陶醉其中表達感動或喜悅,就皆大歡喜了。但要是這皆大歡喜是裝出來的,結局便會兩敗俱傷。

    我極愛獨自安靜地欣賞些古典、民謠,又或是自嗨於電音、說唱,但絕大部分音樂時間都是在路上,在上下班的車裡。 我終於發現,原來音調的高度與油門的深度和檔數的高度是成正比的,演唱者的撕心裂肺程度也與這些成正比。而一首有深度且又能觸碰駕駛者內心的纏綿歌曲,往往會影響此次行程的安全係數。

    談到音樂就必須談談電影,他們的關係就像啤酒和麻辣龍蝦。印度電影的導演們大多應該對mv情有獨鍾,不論什麼電影都能插入好多舞蹈歌曲元素;中國的有些導演也是,總把電影拍的像mv,你懂的,我決不是在稱讚後者。

    頂著暈車的風險在手機上打下這些七七八八的文字,彷彿隱約也表達了我的些內心寫實。比如此刻,順風車後面搭載著的兩位年輕女性乘客,不知是刷的快手還是某平臺短影片,手機外放著她們陶醉其中的音樂。我大概數了一下,二十個短影片出現了五次“我們不一樣”,七次“去浪漫土耳其”,三次“跨過山河大海”……這些音樂終究是沒有錯的,可總有人千方百計想要蹂躪它們,我實在搞不明白。

    到底是時代拋棄了我,還是時代勿入了歧途呢? 我搞不明白。

    《論音樂》虎說 2018.04.24下班路上

  • 2 # 行有道達天下2

    音樂不分國界,只要激勵人心,催人奮進,積極向上,就是好作品,一首經典的歌曲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進步,音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催化劑

  • 3 # 布嚕揭帝

    謝邀。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視窗。不妨認為生理心理的視窗。幼兒喜童歌,青少年喜激烈搖滾,中青喜舒情,中老年又喜戲曲等。人生活的過程中都在發生變化。現在網路上消極的歌可能觸詞對景產生認同感,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選擇相對應的歌。普遍反映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的情緒狀態。存在即合理,希望人度過低落的時候,儘快找到良好的生活空間,享受Sunny明媚的歌。

  • 4 # 淺墨清語

    謝邀。哲學上說,存在即合理。市場上有需求,就會相應產生符合一部分人審美的音樂,以滿足他們心靈上的需要。現實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人不同需求不同,喜歡的東西也不同,不是所有的歌都是溫暖而美好的,雖然網路上出現了很多消極的歌,但歌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生活,既然它能流行起來,又有那麼多人喜歡,與之生活產生共鳴,那麼就有它所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我覺得這種情況是合情合理的。

    我個人比較喜歡古風和民謠歌曲,(雖然我五音不全,但卻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喜歡聽歌,自得其樂。朋友說別人唱歌要錢,我唱歌要命,但依然不能阻擋我喜歡聽歌唱歌。)我覺得聽歌聽的是故事與感情,看的是歌詞與意境,而唱歌唱的是一種心情與情懷,自己喜歡就好,又何必太在意唱的好與壞呢,又不去當歌手,也影響不了誰,自娛自樂就好。

    我覺得音樂沒有好壞之分,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聽別人的故事,抒自己的情,也是一種難得的放鬆心情,享受音樂的一種方式。也算是給這枯燥乏味的現實生活找了點樂趣,增添了點生活情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幀可以組什麼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