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白小白991

    中國宮殿建築由臺基、柱框與牆身、屋頂三大部分組成。

    (一)臺基

    高度--臺基的高度受到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制約。《禮記》中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太和殿的臺基高八米,是目前宮殿建築臺基最高的一處。

    材料--所用材料取決於建築的等級,石為上,磚為下。

    裝飾--臺基的裝飾很豐富,以須彌座形式為最高等級。臺基周圍的欄板望柱,其花紋、裝飾等受等級的制約。

    乾清宮單層漢白玉石須彌座

    (二)柱框與牆身

    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柱樑構架貫穿中國宮殿建築的始終。木結構主體中,樑柱最重要,牆是輔助性的,起分隔室內外的作用,因此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牆倒房不塌”。樑架結構非常複雜,各時代的作法和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別。

    木結構樑架有三種基本形式:抬梁式、穿鬥式、井榦式。

    井榦式、穿鬥式、抬梁式

    古代建築的木構架結構我們俗稱為骨架或木骨。木構架的內容比較複雜,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有“側腳”與“生起”兩個概念。

    建房首先要立柱。柱腳高出地平的做法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早期埋在土裡,柱洞下端放礎石。殷墟遺址中的臺基上面有露出原地平的礎石,河姆渡發掘的柱子已有管腳榫,解決了柱子的穩定。大木結點最初採用綁架結合的方法,很難嚴緊固定。採用榫卯結合的方法,逐步解決了構架的穩定問題。為了解決直榫容易脫榫的問題,運用力學原理,讓立柱向內微傾,我們稱側腳;把平放的額枋做成向屋角微翹,我們稱生起。透過側腳與生起,屋頂的荷重產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與闌額的榫卯擠壓嚴實,增加了構架的穩定性。

    宋元以前建築的側腳與升起非常明顯,厚重、沉穩,更具藝術性。

    山西五臺李家莊的南禪寺大殿建於唐代建宗三年

    由於柱子承受屋頂的全部荷重,所以牆壁和門窗部分可以靈活佈置在兩柱之間,或為柱間的間隔物。一般的房屋正立面的部位裝滿門窗,兩側與背面則砌牆。宮殿明間多用槅扇,每扇的邊挺與抹頭間釘著銅面葉,增加了金碧輝煌的氣氛。為了掛簾子,居住的房屋中間兩扇槅扇之外,另裝簾架,次間與梢間多做檻牆與檻窗。

    牆體還有斗栱。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構件,它是柱、梁之間的一個過渡層,相當於載重汽車上的鋼板彈簧弓,將屋蓋的荷載傳遞到立柱。

    明代神武門斗栱

    斗栱的種類非常多,山西應縣遼代木塔(九層),高67.3米,全塔所用斗栱60餘種。太和殿的斗栱種類也很多,如溜金斗栱、轉角鬥栱、柱頭斗栱、平身科斗栱、品字科斗栱等等。各時代斗栱的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DNF紅10紅眼要做到哪些細節,力量才能到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