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的魚165
-
2 # 開心瑋小寶
床在古代一般叫做床或者榻,榻讀作tà,本意是指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亦泛指床。比如住宿可稱作下榻。
-
3 # 使用者5554501989952
簡介:床在古代一般叫做床或者榻,榻讀作tà,本意是指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亦泛指床。比如住宿可稱作下榻。
二、榻的詳細解釋
1、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後泛指床
示例:對坐榻上。——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2、指几案 。
示例: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三國志·魯肅傳》(於是獨自帶著魯肅回來,一起在几案飲酒。)
3、動詞,睡
示例:何不草榻一宵?——《鏡花緣》(為什麼不隨便睡一晚上呢?)
擴充套件資料
床的歷史淵源
在古代,床不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說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床同指井邊的石欄。名詩《靜夜思》中的“床”便是指此。
據《禮記》記載: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臨死時要求將其換下才死去。可見在當時。床已經受到古人的重視。
床在古代有一種孤獨蕭索的意境。李商隱《端居》:“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表達了一種意鄉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表達了這種苦悶的思緒。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經用床寓意他的思想:“第一種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無妨說是神製造的,因為沒有旁人制造它;第二種是木匠製造的;第三種是畫家制造的。”
床,還有一個解釋是後院水井的圍欄。《辭海》上有,但未註明出處。也只有這種解釋,李白的《靜夜思》緊扣月和井來想,才易理解。另外李商隱在《富平少侯》中有詩句“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似可做此解。
春秋以來,床往往兼作其他傢俱。人們寫字、讀書、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還出現一種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為睡臥的專用傢俱。
唐代出現桌椅後,人們生活飲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動。床由一種多功能的傢俱,退而成為專供睡臥的用品。
回覆列表
床在古代的的稱呼為塌。榻是古代的“床”。基本上和現在的床的功能沒什麼區別,可以睡,也可以坐。不過比現代床的高度要低很多,而且在古代的有些時候,榻是可以懸掛在空中,用的時候才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