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縣誌
吳江縣的演變 吳江於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閏八月設縣,由五代吳越王錢鏐奏請朝廷劃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因以今八坼西、松陵南的廣袤太湖下游水網為源頭的吳淞江,在晉唐時屬吳縣,那時的吳淞江也稱吳江,置縣時就以江名為縣名。並以松陵為縣治所在。縣境東西180裡,南北150裡。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例升為州,縣治改為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吳江縣改州為縣,州治改為縣治。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賦重事繁,奏請朝廷升州分縣。雍正四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兩縣以河為界。北自瓜涇港西口入七里港、書院河、西塘河往東過大通橋,入水小東門(今人民醫院)河入往西到松陵飯店門前、三角井、出西門入城河往南,入吳家港、行船路,由八坼大浦港入運河,到平望鎮進安德橋往西,穿鶯脰湖,入爛溪塘一直到浙江桐鄉烏鎮北柵。界線以西為震澤縣,以東為吳江縣。兩縣同城而治,吳江縣衙在今市政府大院,震澤縣衙在今吳都大酒店以東。明國元年(1912年),兩縣複合為吳江縣。
吳江設縣前的地域歸屬 據清乾隆《吳江縣誌》、白《震澤縣誌》,"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屬吳(縣),平望地屬烏程"。期間,據同治《湖州府志》,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東鄉置東遷縣。東遷的東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運河),北境則有東西兩洞開庭山並荻塘直北諸漊港,南境直至新市、烏鎮、雙林、璉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東二十八里。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併入烏程。從那時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按照東遷縣境範圍,今平望以西部分都在東遷縣管轄之內,長達三百餘年。注:古時的烏程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烏程為秦縣,故址在今湖州市南約十公里名為菰城的地方。東晉時遷今湖州市治。當時太湖岸線可能較今為南,今天的湖州市地還可能為沼澤一片。自東漢末年以來,太湖西南部東西苕溪域漸次開發,生齒日繁,需要增設郡級政區加以管理。於是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劃出吳郡、丹陽的九縣設立吳興郡,治烏程(今湖州市)。
綜合所說:吳江設縣前,以平望為界,北以松陵鎮為中心屬吳縣,平望以西以南屬烏程縣,期間以西部分曾在東遷縣管轄下長達300餘年;平望以西劃入吳縣應在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平望以南劃入吳縣應在元和五年(810年)湖州刺史範傳正疏浚平望驛南運河以後。
吳江縣誌
吳江縣的演變 吳江於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閏八月設縣,由五代吳越王錢鏐奏請朝廷劃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因以今八坼西、松陵南的廣袤太湖下游水網為源頭的吳淞江,在晉唐時屬吳縣,那時的吳淞江也稱吳江,置縣時就以江名為縣名。並以松陵為縣治所在。縣境東西180裡,南北150裡。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例升為州,縣治改為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吳江縣改州為縣,州治改為縣治。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賦重事繁,奏請朝廷升州分縣。雍正四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兩縣以河為界。北自瓜涇港西口入七里港、書院河、西塘河往東過大通橋,入水小東門(今人民醫院)河入往西到松陵飯店門前、三角井、出西門入城河往南,入吳家港、行船路,由八坼大浦港入運河,到平望鎮進安德橋往西,穿鶯脰湖,入爛溪塘一直到浙江桐鄉烏鎮北柵。界線以西為震澤縣,以東為吳江縣。兩縣同城而治,吳江縣衙在今市政府大院,震澤縣衙在今吳都大酒店以東。明國元年(1912年),兩縣複合為吳江縣。
吳江設縣前的地域歸屬 據清乾隆《吳江縣誌》、白《震澤縣誌》,"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屬吳(縣),平望地屬烏程"。期間,據同治《湖州府志》,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東鄉置東遷縣。東遷的東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運河),北境則有東西兩洞開庭山並荻塘直北諸漊港,南境直至新市、烏鎮、雙林、璉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東二十八里。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併入烏程。從那時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按照東遷縣境範圍,今平望以西部分都在東遷縣管轄之內,長達三百餘年。注:古時的烏程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烏程為秦縣,故址在今湖州市南約十公里名為菰城的地方。東晉時遷今湖州市治。當時太湖岸線可能較今為南,今天的湖州市地還可能為沼澤一片。自東漢末年以來,太湖西南部東西苕溪域漸次開發,生齒日繁,需要增設郡級政區加以管理。於是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劃出吳郡、丹陽的九縣設立吳興郡,治烏程(今湖州市)。
綜合所說:吳江設縣前,以平望為界,北以松陵鎮為中心屬吳縣,平望以西以南屬烏程縣,期間以西部分曾在東遷縣管轄下長達300餘年;平望以西劃入吳縣應在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平望以南劃入吳縣應在元和五年(810年)湖州刺史範傳正疏浚平望驛南運河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