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蛋果寶媽

    知道,這種情況很常見。這樣的孩子表面看起來很聽話,很順從父母。但是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性,社會適應能力差,長大後對某些事缺乏判斷力,沒主見。和目前社會上的巨嬰和媽寶男沒啥區別。

  • 2 # 愛佳37

    乖是孩子天性使然,但順也許並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大人以自己的認知而讓孩子聽從自己某方面的意願,讓孩子順從自己的認知。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好奇寶寶,就像你告訴她,要少吃糖,會牙疼,有蛀牙,但她不以為然。如果有一天她牙疼的受不了,去看醫生,醫生邊治療邊說:要少吃糖,要喝碳酸飲料。她一下就記住了,以後吃糖也少了,因為她深有感觸,才會記住,並執行。

    所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儘管她做不到最好,但透過一次次的親身經歷,她才會成長,變得更好!

  • 3 # 嘿呦喂哦

    以前小時候,家長老師都叫我們不準講話,愈不講話的孩子愈乖,對於現在的小孩,我們也會覺得那種幾乎不講話的非常好,可是長大後出了社會,跟從小被教導的卻不一樣,話講得少(不是講不好話或該講話的時候不講),或是沒有很多交際、拼命表現自己,會被認為沒有能力,為什麼會這樣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觀念,小孩是不可以對大人所說的話有什麼反駁,日子久了,大家就都認為,小孩靜靜的就是乖小孩,其實孩子要讓他多多發表自己的意見比較好,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要給他一個說話空間是很重要的,只是目前還是認為小孩子有耳無嘴是比較好的。

    1.更有主見,不盲從。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能意識到「父母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知道事情有一種以上的選擇,這說明他們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這種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成為牆頭草,而往往能成為意見領袖。

    2.更獨立,不依賴。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自己是不同於父母的獨立個體」的意識,他們不喜歡被包辦,而喜歡自己動手,行動力、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因而不斷增強。

    3.更抗壓,不做「玻璃娃娃」。

    父母、老師的權威性不言而喻,能夠在師長面前敢於表達自我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氣、更抗壓、更能經受挑戰。

    4.更有創造力,不做複製品。

    多聽話便少用腦,相反的,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更喜歡動腦子,因此更具備創新能力。

    5.更會表達,不做悶罐子。

    有些家長抱怨孩子頂起嘴來「歪理一套一套的」,其實這些「歪理」正是孩子在努力表達自己的思想、闡明自己的理由。用語言與外界世界多次溝通、反饋後,他們往往能語出驚人。

    另外,放手孩子的「不聽話」也應該是逐步的,例如從孩子0歲到20歲,每年減少5%的「聽話」,到了20歲真正獨立成人。在過程中,對孩子過分不聽話的行為,可以採取「引導+嘗試」,一方面耐心闡明道理,另一方面鼓勵孩子去驗證自己的錯誤看法,透過挫折自己糾正方向。

    分享一個識字APP。父母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4 # 皮爸教育小課堂

    乖,這個詞本身就有很多的疑點。

    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出乖,比如學習可乖了,讓寫那裡寫哪裡,讓讀哪裡讀哪裡;

    比如孩子懂禮貌,見面問好可乖了;

    比如讓孩子坐著看看電視就會安安靜靜可乖了……

    每一個可乖的背後都有著不一樣的習慣和家長自身價值觀點的體現。

    有些是依據著科學標準和好習慣培養的乖,有些是家長懶惰和逃脫責任,孩子成全自我懶散的訴求的乖;更有些是讓孩子缺失自我的乖。

    好習慣培養中的乖值得推崇和讚許,因為背後是家長愛的呈現和科學的培養。而有些乖,只能呵呵了,因為那只是讓自己輕鬆和不負責背景的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術造型方面的基本問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