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物樑子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看到某位專業人士的回答,我也是服,本不想在這裡懟同行,但是這個錯誤太低階,所以忍不住說一句——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與自然光有什麼關係呢?
學過一點基礎的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元素的半衰期只由放射性原子核本身決定,與其他外部因素無關。
一點點自然光就會導致放射性元素衰退進而引發顏色退化?您還是補一下高中知識吧,不要誤導讀者了。
言歸正傳,兵馬俑剛出土時是什麼顏色?為什麼會變色?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兵馬俑剛出土時,顏色是多樣的。為了保證回答靠譜,答主專門查閱了一些學術文獻,比如下面這篇。
其實,大部分兵馬俑在出土的時候都是“灰頭土臉”的,呈現出陶器天然的青灰色,跟大家今天所看到的差不多。
有一小部分兵馬俑,在出土的時候表面還殘存著彩繪,主要顏色包括紅、綠、藍、白、紫等等。
還有一件神器的俑,面龐居然也是綠的哈哈!
為什麼兵馬俑會變色呢?兵馬俑變色的原因很多,有外因,也有內因。
我們先來看外因。
很多兵馬俑在出土之前就遭遇過嚴重的破壞,比如土壤埋藏、滲水,當然也存在人為的因素,比如很多人從兵馬俑坑中的火燒痕跡以及被砸毀的現象推測,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兵馬俑曾經遭到過人為破壞。
這些外因不可避免地會對兵馬俑表面的顏色造成破壞。
接下來,看內因。
考古工作者對兵馬俑表面的顏色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顏色並不是直接將顏料繪製在陶俑表面,而是雙層的。
內層:生漆層,塗刷在陶俑表面。
外層:顏料層,塗刷在生漆的上面。
也就是說,秦代的工匠們做好陶俑後,先刷漆,等漆幹了,再在上面繪製顏色。
透過科技檢測,我們還知道,顏料的成分大多為礦物質,如硃砂、石青,這些東西本身並不容易退色,問題主要出在生漆層上。
生漆是有機物,時間久了會逐漸地氧化變質,跟陶俑之間的附著力減弱(大家可以想一想貼在牆上的膠帶紙,時間久了就貼不牢了)。
生漆層脫落不要緊,關鍵是它會連帶著顏料層一起掉下來。
因此,很多兵馬俑在出土之前,表面的顏色就已經掉了,還有的則整個脫落,“印”在了周圍的土壤中。有的即便能夠儲存下來,如果出土後儲存不好,仍然會起皮、脫落。
(土壤中的顏色痕跡)
說到這裡,相信您已經看明白了,兵馬俑變色不是因為顏色本身退去,而是因為顏料層無法附著在陶俑上。
回覆列表
出土時,儲存好的都可看出鮮豔的彩繪,石綠、硃紅、黑、白色都很新鮮。現在發現的大部分兵馬俑因為氧化和粘連泥土,出現土灰色情狀。在自然光作用下,一些顏料的放射性元素衰退也是顏色退化的重要原因。
文物顏色元真性保護是文物保護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