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好多書法老師(包括很多大家)在拍一些教學影片時收筆動作都是,提筆,頓筆,然後沿外沿畫成收筆形狀!但是吳聖法老師是非常否定這種寫法的!說是寫字,不是畫字!我認為很有道理。到底該怎麼收筆呢?誰的方法正確呢?我徹底懵逼了!誰來指點一下。
3
回覆列表
  • 1 # 空154570677

    剛剛又重溫吳聖法先生的書法教學影片。對於先生所反對的畫字問題,個人認為是見仁見智的。學習書法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師有各師的傳授。沒必要爭個對錯輸贏,只要臨的像就好。看影片吳老經常以頓筆收筆,於初學者感覺不是好的方法,容易形成大的墨團。還是在學習中個人摸索個人的技法,自己去領悟“勒法”為上!很多沒有經過明師(勝過名師)指點的也寫得一手好字的書友,我想就是自己找對了方法,書寫得心應手,水平與日俱增。

    最後打油一首: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寫字若為名利累,勾心鬥角上幾多愁。醜書遍地人神憤,我輩不應入此流。個人觀點隨筆記,才疏學淺打醬油!

  • 2 # 鏡頭iread我讀

    1、網上有啟功先生講運筆的影片,講的很清楚且有示範,頓筆即可而非畫字,深以為然

    2、個人體會,頓筆的力度就是功力,比繞回的畫字難練。畫字很易形似卻少韻味,頓筆其實是節奏中的緩與重,運筆是輕與急,輕重緩急的掌握就是對節奏的理解與把握。畫字幾乎是勻速,那就少了寫的樂趣。

    3、所謂收放自如應該就是對節奏的描述,收則高山流水細涓出,放當十面埋伏擂鼓撲,急風驟雨和潤物細無聲次第而行,才稱節奏,才配自如,才是精神,才顯趣味。

    個人淺見,海涵!

  • 3 # 翰墨書道

    在書法中點畫或一個字的收筆主要有三種。一是回鋒收回畫中,含蓄蘊藉;二是露鋒行筆承上啟下;三是露鋒平出,如捺和懸針豎。

    在楷書中收筆的方法由於不同書體或點畫造型的的差別,在細節上有很大的區別。如柳體“大”字的橫畫的收筆,是中鋒行筆之收筆之前先蓄勢後提筆向上在向右下作頓,要注意下頓的幅度,(有時甚至要略向下行筆)頓出畫尾,然後回鋒收筆之畫中,之後提筆做好下一筆的書寫準備。

    “中”字則需要中鋒行筆,邊行邊提,但鋒不離紙,也可回收或離紙做好下一筆的書寫準備工作。

    顏真卿的“華”字的各個點畫的收筆。以長橫為例。中鋒行筆,由細漸粗行之適宜處,向上提筆,在下頓回鋒收筆,顏體比柳體的頓挫幅度相對較大。

    在行書中如《蘭亭序》中的“長”字和“氣”字,多有牽絲引帶以承上啟下。

  • 4 # 大水手

    我是創哥的花園,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般傳統的說法是,書法要藏頭護尾,筆筆收鋒,我覺得不能機械理解。但我們不能光為藏鋒而藏鋒,要明白藏鋒的目的。經過自己的摸索和實踐,並閱讀了古人的書論和觀看真跡,我認為,藏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含蓄蘊藉的效果。這也是和我們中國傳統追求不激不勵的藝術追求相符。

    如果是整幅作品的最後一個字的最後一筆,為了當然可以回鋒,如豎筆,不會一直出鋒,形成如老鼠尾巴的尖細甚至如刺的敗筆。這個回鋒,可以在筆畫中實打實地回,也可以空中意思一下,空回。下圖為趙體行楷~

    但如果是一個字的筆畫,或一個字的結束,我覺得不用回,你可自然地連線到下一筆的筆勢,這樣會有流動感,如打太極的連綿不絕,如作八卦的生生不息。這樣才是真正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下有請明代董其昌先生示範~

    其實,行書楷書都是這樣。只不過是行書有看得見的牽絲而楷書沒有明顯的牽絲,而是筆勢上的牽連。反之,如果筆筆回鋒,就會形同積木,沒有生氣。

    如果你是寫行書,可以多看看古人的行書作品真跡而不是石刻,領悟這個道理。

    如果是楷書,可以在學好唐楷碑刻的基礎上嘗試臨寫一段時間趙孟頫的行楷作品,自然會有感覺。貼心附圖如下~

  • 5 # 千年蘭亭

    收筆是體現筆勢的關鍵部分,書寫楷書時要注意以下三個 方面:

    1、收筆的動作要快,所謂“緩去疾回”。快,才能產生筆 力。收筆的方向當與下一筆起筆逆入的鋒勢遙相呼 應。

    2、凡出鋒之筆,如懸針、長短撇、挑、鉤等出鋒時宜尖銳飽滿,由 畫中抽出,不可偏側出鋒,側則露鋒在一面,筆意容易單薄,亦 切忌虛尖太長,特別是出鉤時最易犯此病。

    3、收筆時須以腕力 送之,不可以指頭挑超,要壓得住紙,留得住墨,擒得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化專業的人考研選擇哪些學校比較好?大家有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