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大家庭
-
2 # 北京新學道張中山
這個問題真心不錯。
教育從哪裡出發,教育的角度在哪裡,教育的立場是什麼?
葉聖陶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能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一輩子做主動有為的人。
我把它歸結為八個字:自學自勵,主動有為。也就是葉聖陶所遵循的兒童立場(學生立場),教育從學生這一本體出發,教育也應該是用學生的眼睛看世界,這樣才能具有同理心,教育才會做得更好。
“以學定教”,也就是“因材施教”,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都是從學生個體出發,都是堅守的學生立場。
所以我們不是監工,是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我把它稱之為“學習共同體”,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教學相長”。
-
3 # 倦遊的雲
我覺得家長和老師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最好老師與家長與學生都能友好相處。
可現實往往是家長們不理解老師,指責甚至謾罵皆有之。老師與學生之間處理偶爾不稱意,大鬧者有之。本該和諧的三者關係出現了許多的不和諧。
老師和家長的心思是一樣的,巴不得每個學生都品學兼優,行為習慣良好,健康快樂地成長。可是大家都要注意方式方法,才有利於目標的達成呀。
老師們經常有這樣一個經驗,孩子們在學校學得好好的,早上知道來打掃衛生,上課能好好學習,課後也能完成作業。可以雙休日或長假一回家,家長們帶進KT∨,或深更半夜也不好好休息的比比皆是。於是老師週一又開始收心,如此反覆。
也有習慣好的,家長和老師們都不用操心的,但是這樣的孩子一定一會超過全班的三分之一。
當然還有老師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要處理好。現在的娃接受各類資訊的途徑比較多,簡單的說教,粗暴地干預往往會起反作用的。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應多看看關於孩子各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或有關的育兒書籍。在孩子的面前老師和家長互相不拆臺也是有利於孩子的培養的。
-
4 # 東北糧人
這個問題的產生原因是什麼?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不知道問題產生原因的情況下,先說說我的理解。
角度的不同,決定了思維方向和思考深度的不同。
如果站在學生的角色去看,需要的是簡單、高分、表揚等等;
如果站在家長的角色去看,需要的是聽話、高分、學業有成;
如果站在教師的角色去看,需要的是學霸、尖子生、三好學生;
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沒錯,只是出發點不同而已。
教師沒錯,因為TA責任和職業操守就是教書育人,不敢有一絲懈怠;
家長沒錯,因為TA無怨無悔的付出就是希望孩子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學生沒錯,因為TA在本該在無憂玩耍的年紀卻要揹負沉重的學業負擔。
既然誰都沒錯,那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問題的起始點在於:
從學生的角色發問,但是學生是否能夠站在家長、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呢?
為什麼學生不能成為家長、教師所希望的那個樣子呢?
所以,學生需要家長、教師換位思考的同時,最好也能換到家長和教師的角度去做同樣的思考。
而在多向思考的同時,也希望學生、家長、教師能一起坐下來共同傾聽對方的真實心聲。
這個世界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比問題多,否則我們人類也不能存活上千年之久。
所以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關鍵在於產生問題的雙方是否能做到有效的溝通。
只要這一點實現了,就一切都不是事。這也是為什麼需要三方都能坐下來聊聊心裡話的核心基礎。
在聊天時,大家都不要端著自己的架子不放,而要走進對方的心裡,去感受那份真心的付出。
家長、教師、教育者:
從學生角度看,
有多少困難,需要克服?
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
有多少任務,需要完成?
有多少願望,需要實現?
一一一一一
學生有多少時間?
有多少自主?
有多少未來?
一一一一一
我們難道只希望學生達到外在的標準嗎?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
難道老師、家長教育孩子是為了自己?站在學生角度?如果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要教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