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橈

    湘軍的產生,雖具偶然性,但也是歷史的必然。他的興衰榮辱是與滿人的政策,以及其創立者曾國藩密不可分的。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各方面大肆侵華。清政府為了支付鉅額戰爭賠款,以及財政虧空,愈加橫徵暴斂。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清朝咸豐元年至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爆發了由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起義軍日益壯大。

    1853年,太平軍攻克金陵(今南京),並定都金陵,號稱“太平天國”。

    起義之初,清王朝滿以為依靠八旗綠營,就可平定太平軍。殊不知,此時的綠營兵,己是腐朽無能之極,根本抵擋不住起義大軍的洪流。

    清政府無奈,只好號召各地官員組織團練鄉勇,來抵抗太平軍。咸豐帝並放言:克金陵者,王。

    湘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歷史的偶然,讓湘軍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八旗綠營的無能,讓湘軍成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必然。

    1852年,以二品侍郎銜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在老家湖南,響應清政府號召,興辦湘勇,以御太平軍。

    曾國藩借鑑歷史上岳家軍和戚家軍的成功經驗,高薪養兵,募集吃苦耐勞的普通百姓,嚴格訓練,賞罰分明,造就了一支彪悍過硬的隊伍。曾國藩乃飽學之士,深通用人之道,許多人才齊集幕下,這無疑加強了湘軍的領導力量。

    歷經數年,湘軍在曾國藩的領導下,終成抵抗太平天國的中流砥柱。成為清王朝的救命稻草。

    曾國藩也為朝庭倚重,居一品,拜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務,權傾天下。

    1864年,湘軍攻克光復金陵,太平天國滅亡。

    清王朝表曾國藩之功,封其為一等勇毅候。

    這件事,在湘軍中,引起了眾將領的極大不滿。因為咸豐帝在世曾許諾:克金陵者,王。

    現如今,金陵光復,曾國藩僅封一等候,朝庭食言,明顯欺辱漢臣。許多人憤慨,密勸曾國藩取清庭而代之。

    殊不知,此時清庭對手握精兵的曾國藩己生戒備之心。深恐其有不臣之意,亦深知朝庭無力與其對抗。

    曾國藩為官多年,怎能不曉朝庭之意?

    滿人自入主中原以來,始終對漢人存有戒心,歷代皇帝,都在壓制漢臣。漢臣只是他們“以漢制漢”的利用物件罷了。因此,身為漢臣的曾國藩十分小心,不敢有半點差池。

    另一方面,曾國藩自幼受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故斷不會生不臣之心。所以才有:“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之言,來表明忠君之心。

    曾國藩只想做聖人,而非英雄。為解朝庭之憂慮,遂主動要求裁撒湘軍。

    此時的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後,參與剿滅捻軍,敗多勝少,亦也給了朝庭口實。

    此時,曾國藩提出裁撤湘軍,朝庭正好借坡下驢,湘軍遂被遣散。

    曾國藩做為一個戰略家,對這些亦早做了準備。

    他深知,百姓冒死從軍,皆為生活所迫。所以,在成立湘軍之初,就開始積攢足夠錢財,以備將來安撫湘勇之用。

    另一方面,預見到將來湘軍必須裁撒後,曾國藩就暗助門生李鴻章成立淮軍。李鴻章不負所望,在破捻軍的鬥爭中,逐漸為朝庭倚重。此撤湘保淮,移花接木之計,堪稱絕世,使得自己被朝庭的誤會,消彌於無形,做到了全身而退,得善終而垂青史的效果。

    曾國藩以一介書生,在國危難之時,挽狂瀾於既倒,令人嚮往感佩。功成名就時,裁撤湘軍,做到全身而退,標榜史冊,令人歎服啊!

    然,只可惜了湘軍。如曾公能領湘軍而代滿人,歷史也許會是另一番景緻!

    可是,歷史不允許有也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兄弟和親姐妹擁有很多同樣的基因,為什麼長相有差別,有的甚至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