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御花園簡介
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為“宮後苑”。清雍正朝起,稱“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 故宮御花園
園牆內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佔地12015平方米,佔紫禁城面積的1.5%。 紫禁城中共有四座大小不等的花園,分別是御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寧壽宮花園(即乾隆花園)。其中,以御花園面積最大。它的整體佈局以及區域性點綴上,都極其考究。園內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樓臺亭閣,變化多端。 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的佈局。中路是一個以重簷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臺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為遊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築多倚圍牆,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立於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徵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園是供帝王家眷休憩遊覽的場所,一些重要的·節慶都有活動在這舉行。五月端午粽子節,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陽登高,皇帝率領后妃們登臨御花園最高處的堆秀山御景亭,望遠祈福,祛邪避穢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宮中要祭祀牛郎織女,拈香行禮,舉行乞巧活動。 御花園又是後宮的匯合點:北面繞過大影壁是順貞門,出此門即是神武門廣場,到達紫禁城北門。南面是坤寧門,通往後三宮的入口。西南角是閬苑右門,由此進入西六宮;東南角是閬苑左門,由此進入東六宮。
故宮御花園簡介
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為“宮後苑”。清雍正朝起,稱“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 故宮御花園
園牆內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佔地12015平方米,佔紫禁城面積的1.5%。 紫禁城中共有四座大小不等的花園,分別是御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寧壽宮花園(即乾隆花園)。其中,以御花園面積最大。它的整體佈局以及區域性點綴上,都極其考究。園內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樓臺亭閣,變化多端。 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的佈局。中路是一個以重簷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臺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為遊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築多倚圍牆,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立於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徵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園是供帝王家眷休憩遊覽的場所,一些重要的·節慶都有活動在這舉行。五月端午粽子節,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陽登高,皇帝率領后妃們登臨御花園最高處的堆秀山御景亭,望遠祈福,祛邪避穢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宮中要祭祀牛郎織女,拈香行禮,舉行乞巧活動。 御花園又是後宮的匯合點:北面繞過大影壁是順貞門,出此門即是神武門廣場,到達紫禁城北門。南面是坤寧門,通往後三宮的入口。西南角是閬苑右門,由此進入西六宮;東南角是閬苑左門,由此進入東六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