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明月故鄉
漢武帝在逼死太子劉據時,沒有想過繼承人問題。或者說他當時不認為繼承人問題是個問題。原因何在?
首先,當時的他年老多疑,老擔心有人要害他。所以想把害他的人殺之而後快。這也是巫蠱之禍的來源。否則江充韓說之流是不可能得逞的。換句話說,此時漢武帝最關注的是他自己的生死,至於繼承人問題,他沒想過。當時太子劉據事件的發生也是由於江充之流陷害發生,也可能當時武帝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其次,漢武帝有很多兒子,也不是說除了劉據就斷了香火。因此當劉據事件爆發時,武帝盛怒之下,派兵圍剿太子,並逼死太子。可是等氣稍微消了之後,繼承人問題顯露出來了,這下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他很多兒子都不堪大用,劉據確實是最合適的。
最後,武帝臨死前,只能傳位給8歲的幼子劉弗陵。是為漢昭帝。只是皇帝年幼,只能讓霍光等三人輔政!
漢武帝易怒,當此之時,是不會考慮其他後果的。
-
3 # 江湖有約
漢武帝經過衛太子巫蠱案件、劉屈氂巫蠱案件看清朝野局勢後,可選擇的皇子也就只剩下燕王劉旦、趙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劉旦早已成年,且好遊俠,做事魯莽,漢武帝很不喜歡,那麼繼承人只有劉弗陵可供選擇了。皇位爭來爭去,到最後落到了一個四五歲小孩子的頭上,有學者就認為是趙鉤弋夫人這一派全程幕後策劃了巫蠱之禍,以此來樹立劉弗陵為新君。從歷史程序看,這種推測有道理,趙鉤弋夫人為首的勢力從中肯定少不了到處運作,但從政治事態發展來看,確立劉弗陵為新的繼承人應該是漢武帝綜合考量的結果,比如說,他在消滅劉屈氂為首的李氏勢力之後不到一年,就公開聲稱劉弗陵與自己氣質頗為相符(“類己”)。
歷史學者的本職是以怒目金剛的專業態度處理問題和史料,用理性思維引匯出的結論,儘量不夾雜私人情感和感性判斷。然而歷史中存在著大量的偶然、非理性,這就要求歷史學者從最基本的人性倫理、生命體驗出發,理解人物、事件背後的人倫感情。漢武“三寤”發生於巫蠱之禍三個不同階段中:壺關三老上書“感寤”,是在太子逃亡後,漢武帝對父子刀光相見的困惑、太子歸來後如何處置、這場未料的行動價值如何的疑慮,當太子自殺造成漢武帝道義上的弒子後,武帝也採取了封賞功臣的對立做法,可見,此時武帝“感寤”還只是對太子起兵的震驚,基本不涉及對自我的反思,也沒有徹底意識到自己晚年寵信佞臣、偏聽讒言致禍的過失;待到處理完丞相劉屈氂集團,武帝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晚年過失導致儲君之爭,田千秋認準時機為衛太子申冤,得到了武帝的肯定,發出了“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的感慨,意味著漢武帝已經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晚年過失釀成大禍,但礙於皇威與政治形勢,也只是與田千秋在私下裡發發感嘆,他自己並沒有公開承認錯誤,也沒有為衛太子徹底平反;垂死之時徹查“長安獄中天子氣”時“亦寤”,則是對自己死亡的無力、無奈,曾經的政治強人再也無暇顧忌死後的世界、權利與秩序,甚至只能聽人擺佈。
最後把皇位傳給一個幾歲的孩子,說明至少在殺太子劉據的時候,是沒有想過身後事的!
-
4 # 歷史上哪些事
漢武帝逼死太子劉據,其實就是為了皇位。漢武帝當了這麼多年皇帝,快要把皇位讓給兒子劉劇了,他心裡不捨啊,為什麼這麼說呢?人一旦站在權力的至高點,是不會輕易地走下來。
-
5 # 河東來
漢武帝的目的是為了讓太子劉據繼承江山,前提條件就是廢掉其母衛子夫,就是“廢母留子”,避免道家後宮架空皇帝,因為漢武帝曾經面對竇太后的“祖母級”道家控權,王太后的“母親級”道家控權,陳阿嬌的“夫人級”未遂道家控權的影響,深知不受道家力量控制的皇權的重要性。
結果權力的放棄是十分困難的,衛子夫為了對抗,選擇了叛亂,雖然在漢武帝的功勢下,衛子夫選擇了自殺,但卻給劉據以錯誤的訊號,也選擇了自殺,這就徹底打亂了漢武帝的繼承事業。
漢武帝其後就修正“廢母留子”為直接的“殺母留子”,首當其衝的就是鉤弋夫人,這也是為了防備不利幼子的行為發生。
-
6 # 你說那是個成語
他還有兒子啊。後來幼子劉弗陵繼位,乾的還挺好。漢武帝要弄劉據純粹是他以為太子想提前要他的位子。
這種事電視劇裡面實在太多了,這個位子是你的,但你不能搶,這句話電視劇裡也常見。
-
7 # 國史春秋
儘管漢武帝於公元前122年立了長子劉據為太子,但步入晚年,他又開始重新審視繼承人問題。因為此時的漢朝已經現衰退跡象,一方面是對匈奴作戰接連失利,另一方面各地農民起義時有發生,再就是為實現長生夢想的花費過度,而夢想依舊遙遙無期。
在理想與現實的種種打擊之下,曾經豪情萬丈的漢武帝陷入焦躁不安。但是,此時的漢武帝並沒有反省某個施政環節的錯誤,而是倔犟地將一條道走到黑。而做為旁觀者清、及接班人的劉據經常提出一些正確的施政見解,無奈“良藥苦口”,但漢武帝並不買賬,多以一笑了之。
劉據崇儒,漢武帝重法;劉據主張內斂、節儉,漢武帝奉行奢靡、擴張;劉據倡導與民生息,漢武帝窮兵黷武。所以漢武帝認為劉據在思想、作風、性格等諸多方面與自己大相徑庭,以至於有意或無意間疏遠劉據,父子之間的情感遂日漸疏離。
不過,漢武帝曾不止一次明確表態在繼承人問題上不會動搖,但是他蛛絲馬跡的心裡變化還是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捕捉。而太子劉據淒涼的結局,多就源自於此。
漢武帝的一個舉動,促使劉據地位急劇變化漢武帝晚年痴迷於求仙、問道、巡遊。一年巡遊到趙國河間地帶,隨行方士說前方有云氣,必有奇女子現身。後來找到當地官員尋問,果然不虛,此地確有一位趙姓女子,從小緊握雙拳,沒有人能夠掰開。漢武帝聽罷即刻來了興致,於是火速到達女子家中。
說來也怪,當姑娘的拳頭伸給漢武帝時,武帝輕輕一掰,雙拳馬上舒展。讓漢武帝眼前一亮的是,女孩子手中還有一對精美的玉鉤。遇到了真命天子,女孩芳心暗許,漢武帝心領神會,遂將女子帶回京城。此事不論中間有多少貓膩,但漢武帝非常寵幸“奇女子”是事實,而且還為其修建鉤弋宮,賜封為婕妤。
後來趙婕妤懷孕,可是直到14個月後才生下兒子劉弗陵。老來得子,漢武帝非常高興,沒過多久,又將鉤弋宮改稱為堯母門。漢武帝的依據是,“堯”為上古五帝之一,為母親懷孕14個月所生。然而,不論是漢武帝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但在外人看來似乎是一種有意傳位於幼子的舉動。
皇帝身邊向來不缺惴度聖意、見風使舵者,於是以黃門蘇文為首的幾個內侍開始在漢武帝面前毫無顧忌地詆譭劉據。當然也不排除是他人授意,比如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不可能無動於衷。後來,酷吏江充也參與圍攻劉據,致使劉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眼見劉據腹背受敵,漢武帝不僅不施於援手,反而遷到甘泉宮享受清靜。劉據攜母親衛子夫多次到甘泉宮問安,均被吃了閉門羹。既然劉據同漢武帝交流的通道已經阻塞,所以那些圍攻劉據的奸邪之徒就愈加猖獗,於是最終引發了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巫蠱之亂。
劉據兵敗後,帶者兩個兒子一路向東逃往湖縣(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北)一戶靠織草鞋為生的平民之家。與此同時,壺關三老令狐茂則及時向漢武帝上書,陳述太子舉兵的緣由,希望武帝立刻撤回追殺劉據的命令。但是漢武帝餘怒未消,不為所動。顯然,漢武帝是被憤怒衝昏了頭。
人通常有一個通病,擁有時不懂得珍惜,失去時又追悔莫及。當劉據的死迅傳到漢武帝的耳朵時,他才真正感覺到了後悔、心痛,不光是與兒子的永別,還有就是此刻他才意識到沒有人比劉據更適合做大漢江山的繼承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醒悟後的漢武帝終於意識到了自己施政的種種弊端,於是他才下《罪己詔》、《輪臺詔》,為狂悖的過去做檢討,決心推行“富民”政策。可是改弦更張之時,誰堪大任?四個兒子無一隨願。
二、四子劉胥力能舉鼎,空手可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但終究是一有勇無謀的莽夫。
三、五子劉髆體弱多病,而且還有讓漢武帝最忌憚且盤根錯節的外戚勢力圍繞。因此,劉髆早逝,必大權旁落。事實證明,漢武帝判斷正確。不久劉髆的舅舅貳師將軍李廣利就同丞相劉屈氂密謀爭奪皇儲,而且劉髆也死在了漢武帝的前頭。
四、六子劉弗陵年幼,既要考慮外戚專權的風險,還得考慮權臣當道的現實,另外還有“子幼母壯”,穢亂宮幃的尷尬。
總之,漢武帝思前想後,追悔莫及。如果劉據健在,何至於如此勞神費力、黯然神傷。悲切之餘,漢武帝在京城修建思子臺,於湖縣建造思子宮,並頻頻前往憑弔。然而,斯人已去,蒼天茫茫,山高水長,只有依風凌亂的漢武帝,潸然淚下。
-
8 # 龍眠山上
【原創】漢武帝晚年因篤信迷信,被身邊小人蘇文和寵臣江允鑽了空子,“蠱惑之禍”案起。“蠱惑之禍”直接導致一代尊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自殺,牽連三萬餘人死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漢武大帝因此留下人生最大敗筆。
作為皇帝,人在病重及危局的時候,都會想到繼承人問題,漢武帝也不例外。只是事發突然,火燒眉毛,武漢帝要處理“太子犯亂”一案,救湯緩救火,將繼承人問題放下了,只到事態平息,他才憣然醒悟,但太子已死。事隔多年之後,漢武帝立儲幼子劉弗陵,不出兩年他又病入高肓,臨終演繹“託孤”大戲,便薨了。
1、“蠱惑之禍”。
漢武帝晚年,被病所困,移居甘泉宮修養,他開始相信迷信。突然有一天,他做了個噩夢。在夢中,他被無數桐人木偶追打。醒來後他命身邊黃門蘇文差人解夢。蘇文有意召漢武帝寵臣江允覲見。江允與太子劉據早有怨隙,而與蘇文抱成一團。江允認為機會來了,他對漢武帝說:這是皇帝身邊人詛咒皇上。漢武帝龍顏大怒,即命江允徹查此事。江允領旨,帶人將皇后衛子夫椒房殿翻個底朝天,然而一無所獲,接著轉戰東宮太子殿。非常奇怪的是,他們在後院地下發現桐人木偶,上面被絲帛包裹,寫有漢武帝劉徹的名字,紮了無數的針眼(有史家認為,這是江允或者蘇文事先安排內應埋好的)。江允欲上奏皇上。劉據大為恐慌,他採納少傅石德意見,為了阻止江允誣告,派人殺了江允。接著他一不做二不休,舉兵起事。
這場由“蠱惑之禍”引起的內戰爆發。很快,劉據兵敗自殺。一代尊後衛子夫自刎椒房殿,香消玉殞。此案牽涉三萬餘人,包括衛子夫家族,劉據及太子妃史良娣、兒子劉進、兒媳王翁須等為之送命。唯一倖存者便是襁褓中的、後來成為漢昭帝劉弗陵之後的漢宣帝劉詢。
(漢昭帝劉弗陵)
2、繼承人難產。
“蠱惑之禍”之後,有大臣奏議,漢武帝憣然醒悟,追悔莫及。他一氣之下,令人燒死了蘇文。接著他便著手物色繼承人事宜。
偏偏這時候,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燕王劉旦舉薦自己要為漢武帝守護,願當太子。劉旦真是蠢到家了,以為漢武帝除了他之外,再也無法選定合適的繼承人。漢武帝大怒,將他遣回藩府,削了他的部分地盤。漢武帝在幾個成年子嗣當中選來選去,都不滿意。一拖再拖,直至自己病重,才將眼光放在六歲的劉弗陵身上。劉弗陵聰明伶俐,從他身上漢武帝似乎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帝王之才矣。就這樣,六歲的劉弗陵正式被冊封為太子。
誰知不到兩年,漢武帝病情再次加重。彌留之際,他上演“託孤”大戲,任命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位為輔臣。霍光為首輔,正式躍上歷史舞臺,繼而成為一代權臣。而在此之前,漢武帝吸取呂后擅權的教訓,竟將劉弗陵生母趙婕妤(史稱“鉤弋夫人”)賜死,留下其人生又一個殘忍而不光彩的敗筆。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漢武帝閉上了眼睛。
3、繼承人劉弗陵死因之謎。
漢武帝眼光獨到,他沒有選錯接班人,也沒有選錯輔臣,特別是首輔霍光。劉弗陵在位期間,因權臣霍光輔政有功,內外措施得當,漢武帝后期遺留的社會矛盾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百姓充實,四夷賓服”。漢昭帝以及後來的漢宣帝時期,是漢代繼“文景之治”後又一個“中興之治”時期。偉哉!
但是,漢武帝親自選定的繼承人漢昭帝劉弗陵,最後的死因卻留下歷史的疑點。史載,劉弗陵暴病而死。疑點就在這裡。劉弗陵生於公元前94年,死於公元前74年,也就是說20歲就薨了。劉弗陵生前無病史記錄,正值青壯時期卻暴病而亡,令人不能不聯想到,那時他正轉往親政,而作為首輔的權臣霍光意欲何為?受篇幅影響,這裡不便論述。
-
9 # 古詩詞文心
太子劉據不是漢武帝逼死的,是漢武帝寵臣江充搞出“巫蠱之禍”,再相信劉屈氂誣太子造反,逼得太子不能自明清白,自殺死亡。然而太子劉據死亡的根源仍然與漢武帝脫不了干係。可以說他對太子的不喜,偏愛小兒子劉弗陵,間接造成太子劉據的死亡。漢武帝逼死太子劉據之時想沒想過繼承人問題?我認為他想過,他心目中理想繼小兒子劉弗陵,加上還有其它兒子,太子劉據生死他是不在乎的。
漢武帝於公元前122年立了衛皇后之子,7歲滴長子劉據為太子。受衛皇后性格影響,太子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武帝常嫌他不像自己。
衛皇后逐漸老去,武帝對衛皇后的寵愛逐漸衰退,因此皇后和太子經常有不安的感覺。
武帝感覺到此事後,便表示太子的地位不會動搖。
太子舅舅衛青去世後,奸邪之臣認為太子失去外家靠山,害怕太子即位後對自己不利,於是開始競相陷害太子。但漢武帝與太子很少相處,與衛皇后也難得見面,這也是他不喜太子的表現,因此他身邊說太子壞話的小人很多。
娶鉤弋夫人,偏愛其子劉弗陵鉤弋夫人以“奇女子氣”得寵,居住在鉤弋宮中。太始三年(前94年),趙婕妤生下劉弗陵,號稱“鉤弋子,老來得子,漢武帝大悅”。據說劉弗陵和上古的堯帝一樣都是懷胎十四月所生,於是稱其所生之門為“堯母門”。這些在漢武帝身邊的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看來,就是有意傳位於幼子的舉動。
漢武帝身邊人說太子壞話也不是一次二次了,兒子性格仁厚他也不是不知道,且太子與江充有過節,這大概率可以推斷太子被江充冤,這個爹偏要信別人,不信自己親兒子。那怕他親自審問一下就能知道實情。可惜他只在乎君王的尊嚴,不在乎兒子的生死。或者他內心深處希望太子是真有罪,他可藉機清除衛皇后家族外戚,讓他所鍾愛的小兒子劉弗陵繼位。
誰是漢武帝心目中的理想繼承人?漢武帝一共六個兒子,次子劉閎英年早逝,其餘4個兒子均在世。但是,帝位接班人,早在他心中有定局,是小兒子劉弗陵!為何?因為其餘4子資質平平,沒一個入得了武帝之眼,因此太子死後,最理想接班人就小兒子劉弗陵,這就是為何太子被逼反出京城時,武帝不想,也不願去思考以太子仁厚的性格,有否可能造反?有否可能是他身邊那些累累進讒言的小人所枉?
甚至在壺關三老令狐茂則及時向漢武帝上書,他也不肯撤回追殺劉據的命令。任由那幫小人把太子家族、衛皇后家族全部殺掉,所以逼死太子劉據的凶手,實際上是他這個無情的爹!
於是,他左思右想,想出了周公輔成王的辦法,讓霍光等四位輔臣給劉弗陵輔政。他找了個藉口,以堤防”主少母壯,皇權落實”為由,處死鉤弋夫人,實則是怕他死後鉤弋夫人給他戴綠帽子。不過歷史證明漢武帝這是一步臭棋。害得劉弗陵從小缺乏親情,不能親政,不能感情自由,不能性生活自由,自小體健的劉弗陵,結婚9年,生不出一個孩子,鬱鬱而終。
回覆列表
當然想過啊,皇帝傳位給誰,問題都不大,都是他兒子,能坐穩皇位才最重要。
漢武帝為什麼製造“巫蠱之禍”呢?因為太子的勢力太大了,威脅皇權了,一個弄不好,太子想提前接班,想安享晚年都困難,想想楊堅、楚成王、李旦、李隆基。
太子的勢力有多大呢?太子的軍隊跟漢武帝的軍隊在長安大戰五天五夜,這架勢,漢武帝輸了也不是不可能啊。
所以漢武帝逼死太子,沒什麼問題,武帝自己都隨時被殺的。
至於立哪個兒子,他還有四個兒子,昌邑王劉髆,廣陵王劉胥、燕王劉旦和劉弗陵,
想想他為什麼放著成年的兒子不立,偏偏立未成年的兒子呢?
顯然還是因為成年兒子威脅到了他,雖然可能重蹈覆轍。
相比於皇位繼承問題,他自己的命更重要吧?
至於八歲的劉弗陵可不可以坐穩皇位,如果權力制約機制有效,八歲皇帝坐穩也沒問題,如果制約機制失效,成年皇帝又怎麼樣呢?照樣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