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參別名:紅參、血參、赤參、紫丹參、紅根等。(2)生長特點: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xaBge.),以根乾燥後供藥用。主產四川、山東等縣,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隨丹參中成藥的研究和開發,用途進一步擴大,故全國用量逐年增多。丹參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清心除煩等效用。治婦女月經不調、冠心病(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的作用)症瘕、積聚、骨節疼痛、心煩內熱、癰腫丹毒等症。2、生長習性丹參原野生於林邊地堰,路旁,山坡等光照充足的地方。怕澇,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丹參為臨床常用的大宗藥材,市場暢銷價格穩 定,是農民致富理想的種植品種之一。影響丹參質量和產量的因素較多,包括土壤型別、種苗質量、肥料種類、田間管理、種植技術、病蟲防治等。我們總結出多年的種植經驗,以供人們種植丹參參考。1 生長習性 1.1 1.1 生長髮育規律丹參具有多種繁殖方法[1],有種子繁殖、切根繁殖和蘆頭繁殖。以種子繁殖和蘆頭繁殖為佳。種子出苗率70%左右。實生幼苗期間只生基生葉,當年很少開花結果,種子大多不成熟。二齡實生苗進入開花結實階段,種子成熟飽滿,種子千粒重1.4~1.7 g。 根入土可深達35 cm以上,肥沃土地可達100 cm;側根直立或斜伸,無水平伸長。根具有不定芽,無論主根或側根都能從上端折斷面萌生新的植株。當其萌發時,先在上端斷面長出愈傷組織,然後發芽出土,下端萌發新的側根。 丹參是多年生草本,12月份地上部分枯萎。實生苗或留地的老苗於次年2月下旬至3月開始萌發返青。2月切根或蘆頭繁殖的,4月上旬開始萌發出土,少數到6月初出土。育苗移栽第一個快速增長期在返青後30~70 d,此後140~200 d出現第二個增長高峰,直到收穫前一直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根系數量的變化與丹參生長髮育密切相關,從返青到現蕾開花約需60 d左右,這時種子開始形成,需要大量的營養,生長中心向花和種子轉移,營養生長受到抑制,因此從80 d後出現了一個緩慢增長時期。種子成熟後,植株生長從生殖生長轉向營養生長,葉片和莖杆中的營養集中向根系轉移,因此出現了第二個生長高峰。7~10月是根部增長最快的時期。 1.2 1.2 氣候條件 丹參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較強[2],以氣候溫暖的地區生長髮育良好而且迅速。種子在有足夠的溼度的土壤,土溫15~25℃,5~15 d出苗。生長期氣溫高利於生長髮育;氣溫低,則幼苗出土慢。苗期遇高溫、乾旱天氣,幼苗停止生長甚至死亡。莖葉不耐嚴寒,只能經受短期-5℃左右的低溫,低於-5℃就會凍死。地下部分可以在低於-5℃的氣溫下安全越冬。 丹參喜溼潤、怕水澇和積水。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情況下,易發生葉黃根爛。過於乾燥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對丹參的生長髮育不利,特別是幼苗出土期遇乾旱會造成嚴重缺窩;秋季發生持續乾旱,影響根部發育,降低產量。2 種植過程的關鍵點2.1 2.1 地塊的選擇丹參是深根植物,在土壤疏鬆、通氣性好、土層深厚的地塊種植,利於丹參的生長。選擇向陽、地勢較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於60 cm、耕作土層不少於40 cm、中性或微酸性或微鹼性的沙質壤土,土壤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要求。石渣土、純沙地、黃膠泥地、鹽鹼地、下溼地不能作為育苗地和大田。水質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的要求,鹽鹼水不能作為丹參種苗田及大田灌溉水使用。選擇前茬作物為小麥、玉米、蔥蒜或休閒地較適宜,前茬種植花生、蔬菜、根莖類藥材和丹參的地塊不能作為育苗田及大田,否則會發生病蟲害而減產。2.2 2.2 苗的保全 保證出苗率是提高產量和質量的基礎,如果出苗率太差,後面採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徒勞的。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種苗,其根上部直徑在0.3 cm以上可移栽。爛根、色澤異常及有蟲咬、小疙瘩、弱苗不能用
1、丹參別名:紅參、血參、赤參、紫丹參、紅根等。(2)生長特點: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xaBge.),以根乾燥後供藥用。主產四川、山東等縣,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隨丹參中成藥的研究和開發,用途進一步擴大,故全國用量逐年增多。丹參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清心除煩等效用。治婦女月經不調、冠心病(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的作用)症瘕、積聚、骨節疼痛、心煩內熱、癰腫丹毒等症。2、生長習性丹參原野生於林邊地堰,路旁,山坡等光照充足的地方。怕澇,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丹參為臨床常用的大宗藥材,市場暢銷價格穩 定,是農民致富理想的種植品種之一。影響丹參質量和產量的因素較多,包括土壤型別、種苗質量、肥料種類、田間管理、種植技術、病蟲防治等。我們總結出多年的種植經驗,以供人們種植丹參參考。1 生長習性 1.1 1.1 生長髮育規律丹參具有多種繁殖方法[1],有種子繁殖、切根繁殖和蘆頭繁殖。以種子繁殖和蘆頭繁殖為佳。種子出苗率70%左右。實生幼苗期間只生基生葉,當年很少開花結果,種子大多不成熟。二齡實生苗進入開花結實階段,種子成熟飽滿,種子千粒重1.4~1.7 g。 根入土可深達35 cm以上,肥沃土地可達100 cm;側根直立或斜伸,無水平伸長。根具有不定芽,無論主根或側根都能從上端折斷面萌生新的植株。當其萌發時,先在上端斷面長出愈傷組織,然後發芽出土,下端萌發新的側根。 丹參是多年生草本,12月份地上部分枯萎。實生苗或留地的老苗於次年2月下旬至3月開始萌發返青。2月切根或蘆頭繁殖的,4月上旬開始萌發出土,少數到6月初出土。育苗移栽第一個快速增長期在返青後30~70 d,此後140~200 d出現第二個增長高峰,直到收穫前一直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根系數量的變化與丹參生長髮育密切相關,從返青到現蕾開花約需60 d左右,這時種子開始形成,需要大量的營養,生長中心向花和種子轉移,營養生長受到抑制,因此從80 d後出現了一個緩慢增長時期。種子成熟後,植株生長從生殖生長轉向營養生長,葉片和莖杆中的營養集中向根系轉移,因此出現了第二個生長高峰。7~10月是根部增長最快的時期。 1.2 1.2 氣候條件 丹參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較強[2],以氣候溫暖的地區生長髮育良好而且迅速。種子在有足夠的溼度的土壤,土溫15~25℃,5~15 d出苗。生長期氣溫高利於生長髮育;氣溫低,則幼苗出土慢。苗期遇高溫、乾旱天氣,幼苗停止生長甚至死亡。莖葉不耐嚴寒,只能經受短期-5℃左右的低溫,低於-5℃就會凍死。地下部分可以在低於-5℃的氣溫下安全越冬。 丹參喜溼潤、怕水澇和積水。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情況下,易發生葉黃根爛。過於乾燥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對丹參的生長髮育不利,特別是幼苗出土期遇乾旱會造成嚴重缺窩;秋季發生持續乾旱,影響根部發育,降低產量。2 種植過程的關鍵點2.1 2.1 地塊的選擇丹參是深根植物,在土壤疏鬆、通氣性好、土層深厚的地塊種植,利於丹參的生長。選擇向陽、地勢較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於60 cm、耕作土層不少於40 cm、中性或微酸性或微鹼性的沙質壤土,土壤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要求。石渣土、純沙地、黃膠泥地、鹽鹼地、下溼地不能作為育苗地和大田。水質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的要求,鹽鹼水不能作為丹參種苗田及大田灌溉水使用。選擇前茬作物為小麥、玉米、蔥蒜或休閒地較適宜,前茬種植花生、蔬菜、根莖類藥材和丹參的地塊不能作為育苗田及大田,否則會發生病蟲害而減產。2.2 2.2 苗的保全 保證出苗率是提高產量和質量的基礎,如果出苗率太差,後面採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徒勞的。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種苗,其根上部直徑在0.3 cm以上可移栽。爛根、色澤異常及有蟲咬、小疙瘩、弱苗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