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雨AK

    1,1941年5月,德軍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出動550萬的兵力閃擊蘇聯,在戰爭前期,德軍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蘇聯大片領土。同年9月,德軍發動攻佔莫斯科為目標的“颱風行動”!由於前期德軍作戰順風順水,希特勒及其統帥部開始驕傲大意起來,認為只要按照目前德軍的作戰進度,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完全沒問題!所以,冬季作戰物質尤其是棉衣儲備嚴重不足!但沒有想到的是,“颱風行動”準備階段,蘇聯秋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堪,限制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速度和機動性,延誤了戰役部署,導致戰役遲遲無法發起!更糟糕的是,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來的特別的早 特別的寒冷,在入冬之後,莫斯科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達到了恐怖的零下四十度。大量德軍士兵缺少冬季棉衣,他們只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大量士兵凍死凍傷造成嚴重非戰鬥減員,甚至直接癱瘓了德軍的裝甲部隊,坦克車輛無法點火發動,士兵的步槍被凍住難以擊發!而對面的蘇軍則恰好相反,穿的暖 坦克車輛槍支都能正常使用,士氣高昂,所以德軍完全失去了閃電戰的銳氣!(不得不說,即使嚴寒凍傷減員如此嚴重,德軍仍然差點突入莫斯科城區,其作戰能力確實強悍)

    2,德軍發動“颱風計劃”時,東線蘇聯境內的德軍實力已經有所消弱,幾個月的對蘇作戰,雖然戰果輝煌,但也損失了大約50萬兵力和大量裝備。由於戰線過長,後方補給線也拉的比較長,軍隊的補給並不及時。而蘇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在緩過勁來後,開始快速徵兵擴軍,在莫斯科保衛戰最緊急的時候,斯大林把遠東地區的大量軍隊透過西伯利亞鐵路調回莫斯科參戰,在後期蘇軍對兩翼的德軍發起反擊時,蘇德兵力對比達到了5:1,蘇軍在人員裝備方面佔有絕對優勢!所以能發動大規模反擊!

    3,蘇聯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同德軍殊死戰鬥,發出了“蘇聯雖大,但我們已退無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的口號,迸發出強大的作戰力

    綜合以上原因,希特勒的德意志鐵騎,也像當年的拿破崙一樣,最終迷失葬送在莫斯科的寒冬裡!

  • 2 # 天還那麼藍嗎

    我覺得可以從幾方面來回答:1,國力的對比上,蘇聯雖然在科技等高階領域不如德國,但是戰爭動員和後勤物資供給方面德國遠不如蘇聯,並且當時德國從戰略上是孤軍深入,易速戰速決,久拖必敗。2,從地裡位置和天氣上講,莫斯科前方有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重要戰略要地形成外圍防禦圈,只要這兩個戰略要地不丟莫斯科就安全;同時德軍在冬天進攻天助蘇聯,下雪天氣達到零下50度,蘇聯只需要死守就可以拖死對方。3,臨陣換將。1942年1月,就在德軍的莫斯科防線已經岌岌可危的時候,希特勒卻下令,替換了多位德軍在東線的高階將領,包括“中央”集團軍群的博克元帥,“南方”集團軍群的倫德施泰特元帥和兩位正處在漩渦中心的莫斯科北翼的第4裝甲叢集的指揮官霍普納和南翼的第2裝甲叢集指揮官古德里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德軍的失敗,如果天氣好一點,希特勒不臨陣換將也許莫斯科真會淪陷,世界歷史走向還真說不清楚了。

  • 3 # 羅羅905

    作為第三帝國元首的阿道夫-希特勒對入侵蘇聯蓄謀已久。1941年6月22日正式實施“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並很快兵臨莫斯科。但在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未能在冬季來臨前結束戰鬥。

    由於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就連棉衣都無法供應、大量裝甲戰車由於低溫而無法起動。而蘇軍則要比德軍好的多,他們有比較充足的冬季物質儲備,有防凍潤滑油保護武器。

    更為糟糕的是希特勒的固執,他堅持命令中央集團軍在佔領斯摩稜斯克後向北圍攻列寧格勒,向南進攻烏克蘭。直到1941年9月30日才將目標指向莫斯科。而朱可夫則利用這段時機從全國各地抽調兵力佈防莫斯科。為反攻德軍做準備。最終將強弓之末的德軍擊潰。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